第22章

下头的村民们都楞了楞, 待回味过来李建国在说啥的时候, 都欢呼起来!大食堂终于解散了!

吃了近两年的大锅饭,虽说这年头的吃食不多,调料也不够,不管是大食堂还是自己家煮, 味儿都差不离,可自己做饭完全不同啊!

不但可以想吃啥就做啥, 最重要的是,自家要是想吃点什么好食儿, 终于不用背着村里人,偷偷摸摸的吃了!

一时众人激动不已, 开完会就回家拿装粮食的箩筐麻袋啥的,一阵风似得跑到粮仓前排队。

生产队林会计早已统计好粮仓里的粮食重量,各家各户从去年秋收过后到今年秋收一共挣有多少工分。按照往常规定,五个工分换一斤细粮, 或者五斤粗粮。

由于第五大队是两季麦子,一季稻谷,稻谷成熟后把秧桩挖掉, 这才种粗粮红薯、土豆、玉米、大豆等等耐寒耐旱的作物,等到来年开春前才会收获, 因此这些红薯类的粗粮都是去年存放在粮仓里的存粮, 有些发霉不大新鲜。

即便如此, 大家都不嫌弃,全拿工分换粗粮。这年头填饱肚子都困难, 谁家愿意要细粮。

那细粮好吃倒是真的,可吃上一两个月就没了,那接下来一整年吃啥?

大家都不要细粮,粗粮肯定不够分。林会计没办法,问李建国怎么办。

李建国蹲在粮仓外啃自家领得生红薯,眼皮子都不抬地道,“每家每户按五份粗粮搭配一份细粮兑换,谁家要是不乐意,那甭分粮食了,留着工分等救济粮吧。”

今年旱灾特别严重,整个川北地区的地里那点粮食,连公粮都交不上,分到手里的粮食等于没有。

大家都在等救济粮,人家城里人吃的是商品供应粮,每人每月限量供应,原本秋收完就该供粮了,可谁知因为天灾,粮食收不上来,县里的四家粮店关门了好几日,没有开门的迹象。

城里人因为口粮定量的缘故,根本囤不了粮食,粮店关了多久,他们就饿了多久的肚子。

国家真有救济粮,铁定先管着城里人,等乡下人拿到救济粮,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当下大家也不敢有怨言,老实地接受了李建国分粮的规定。

这年头的人都实诚,粮食都被晒的干透,实打实的分量,家家户户按照自己的工分兑换粮食下来,即便是那些懒汉,工分人家少的,那也是大筐小筐,大袋小袋,喜气洋洋的往自己扛。

秋收分粮,永远是乡下人最高兴的时候。辛苦劳作一整年,日盼夜盼,不就盼这个时候。尤其今年别的大队都没粮食可分,他们大队却是大丰收,哪怕工分少的人家,也能勒紧裤腰带吃上一整年,他们能不高兴么。

徐家虽然分了家,可因为之前大家都很勤奋劳动的缘故,分到每房手里的工分不少,兑换的粮食自也挺多,几乎都占据了各自住的小半间屋儿。

瞧着自个屋里堆成小山一样的粮食,徐家上下都高兴的手舞足蹈。不约而同地按照分家时的约定,先装一整麻袋的粮食,交给东屋老两口子做孝敬粮。

方如风两口子屋里的粮食因为徐宝的缘故,方如凤想让她吃精细粮食,精粮就换得比较多,粗粮较少。

瞧着三个儿子儿媳妇儿拎着孝敬粮,一一送进她的屋里。方如凤瞥了一眼他们拎过来的麻袋,老大家最是实诚,一袋近一百斤重的麻袋里,麦子稻谷一样五十斤,没有一点水分。

老三家的工分少点,就麦子稻谷合起来二十斤,外加五十斤左右的红薯土豆大豆啥的粗粮。

而老二家的,只给了十斤细粮,外加三十斤的粗粮。

旁边抽旱烟的老徐见状皱紧眉头,分家之时,他们老两口子没硬性要求三个儿子,每年要交多少孝敬粮。可人家老三家的李红艳是新媳,怀孕生子又坐月子没干什么重活儿得高工分,工分最少都拿了七十斤孝敬粮。老二家两口子一直在干活儿,还有两个半大的小子不上学时帮着干活,却拿了最少的粮食过来。老徐觉得,是时候该找老二谈谈话了。

堂屋里,徐家三大金刚齐齐坐在板凳上,听着他们老爹训话,“我和你们娘想着你们都有自己的儿女,负担重,就没跟着你们将养,只让你们每年交点孝敬粮就成。老大老三我就不说了,老二,不是爹说你,你娘养大你不容易。你都生儿育女了,咋不知道父母恩呢?那点粮食,你摸着良心问问,我们两口子能吃几天?”

徐万全臊得脸色通红,一句话都说不出。因着几个月前田金花给他娘甩脸子,明里暗里刮刺他娘偏心不肯借钱的事儿,他和田金花大吵一通,两人虽躺在一张床上,却已经好几个月没说过话,他看在孩子的面子上,也没跟田金花再提离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