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位首席人工智能官

数据、算法与个人生活、社会治理、经济结构交相辉映的新文明呼之欲出。文明的进化不是靠纸上谈兵得来的,而是依靠千千万万创业者和劳动者的努力,以及有为者的均衡治理,自然演化出来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性。

中国的企业家们已经听见了来自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风声,但方向捉摸不定。企业有没有足够的数据资源储备?从哪个方向入手?更重要的,是否有可靠的人工智能人才?

对于技术性企业,这个问题不算难解,前沿产业与高端企业的人工智能升级早已上路,很多大企业已经开始布局智能化工作,比如智能家电。但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扎根人类普遍生活的技术,必须被广大企业接纳才会愈加焕发光彩,而广大企业也都应该享有从人工智能获利的机会。

传统国企正在经历艰苦改革。太原铁路局是中国铁路货运量最大、重载技术最先进的铁路局。铁轨、电气这种工业1.0和2.0时代的设施提升后,马上就会面对工业3.0甚至4.0时代的挑战。面对繁忙的运输,必须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运转效率。

人工智能科学家分析,一列火车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需要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影响运输效率的是中转时间,即当一列火车到站,把货物从火车转到仓库,再从仓库转到火车需要的时间。降低中转时间对物流效率有很大影响。百度协同太原铁路局采集了很多物流数据,把这些数据放到百度云上,训练出了几个模型来精准预测火车的到达时间、未来的仓储需求、未来的运力需求,把中转时间降低了50%。

老国企的智能化革新虽然不容易,但毕竟具有积累多年的技术团队和资源。相比之下,我们更关心广大中小企业如何在智能浪潮中把握航向。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人工智能对中小企业是普惠的,无论商业端还是消费端都有大量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存在,普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智能时代有很多的机会,时不我待。

谁来突破产品升级的瓶颈

智能革命一定是发端于领先学科和领先企业的,短期内会拉大企业之间的差距。但人工智能方法是公开的,便于学习,如果企业努力,就可以习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传统企业尤其需要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引导。

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指出,“制造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并非只有《中国制造2025》中涉及的行业才适合智能升级,几乎所有企业都可以。剧场、电影院可以通过对观众购票规律的智能学习来优化票务工作;小超市、小店铺可以通过门店电子传感器和第三方数据(比如百度地图的客流数据)来分析访客规律;传统新闻单位可以考虑接入智能流来创新资讯生产和推送流程。

人们对升级的认识,往往局限在用料、工艺等方面,而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个新的升级维度。以家居用品为例,人工智能在此领域已经赋予了许多新的场景:即便只是一副窗帘,也已经有人开发出智能化方案,让窗帘系统主动记录和学习户主的使用习惯,在适合的时间自动开合以调节光线,配合户主的作息习惯;智能马桶圈可以不必整日加热,而是根据户主上下班时间和传感器来决定加热时间;养老家居系统可以观测、学习老人的起居规律,调整各项家电状态,甚至在老人作息异常时向亲人发出预警信号。我们需要的只是更多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