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2/4页)

  “乖。”他很快回道。

  王莹没待几天就去了英国,是杨澄帮她安排的,订了机票和寓所。杨澄真的一点都不知道她的想法吗?我觉得未必如王莹所想,不然以杨澄的性格,他那么自我,怎么会为她做到这个地步。我永远都记得,王莹住院时杨澄开车连闯红灯的样子。

  我之后守口如瓶,没有和徐林提一点王莹跟我说的话,而这次徐林也没去机场送她,只是那个玉观音她一直挂在胸前,始终碧绿光洁。

  秦川依然每天都接我下班,只不过没了白色A4,换成了公交倒地铁。他把车卖了,并且提出了所有存款,他把这一两百万都给了王莹,说是当年原始股东的红利。这次“A4男”变成了“跑男”,不过也无所谓,因为秦川在我们社里的称谓已经彻底变成了谢乔的男朋友。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是我这一生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

  终章

  幸好,我遇见你。

  幸好,我没弄丢你。

  幸好,我能到老都陪着你。

  幸好,曾经的我爱过年少的你。

  21世纪第一个10年很快过去了,而我们似乎对这变化的世界迟钝了。虽然生活还是在为这个时代做着注脚,但是最新鲜的那部分显然不再是我们。

  彻夜追的动画美剧,不知什么时候就弃了;以为一辈子不会离开的电脑,已经被智能手机代替了大半;手机屏幕越来越大,却越来越少拍自己;小愉妹妹痴迷的据说特别火的EXO,我叫不出一个人的名字,总以为H.O.T、东方神起和Super Junior才是韩国天团;去KTV唱歌,翻来覆去还是周杰伦、孙燕姿,可热播表都是没听过的歌;再也刷不动夜了,要是熬了夜,会没精神整整一天;根本不看国产电视剧,看了没水准的电影,也没冲动去豆瓣打个零分了;港片再也无法让人提起兴趣,连星爷都不再演戏了;常混的论坛一个个凋零,QQ空间万年不更新了,人人网的状态还停在多年前吃了一碗炒肝上;从博客到微博再到朋友圈,很多人已经变成了点赞的看客;开始吃胶原蛋白和葡萄籽,可竟然还是长了细纹和眼袋;爸妈变老了,退休的他们每天都会发“检测你是不是亚健康”“人生中需要知道的十件事”这种保健或是心灵鸡汤的微信链接;2004年和我们一样风华正茂的少年刘翔,2012年在伦敦摔在了第一个栏前,而我只是作为地铁里的看客,跟周围的人一起发出整齐的叹息;以前总觉得90后和00后是小屁孩,但现在做什么项目首要想的就是怎么讨好他们;西单很多年不去逛了,蓝色港湾和三里屯也不再那么喜欢,更习惯海淘、淘宝;购物车里自己的东西变少,老人孩子生鲜家居占了一多半;在外的称呼再不是哥哥姐姐,大多数变成叔叔阿姨。

  很多以为一辈子不会忘的事,已经不会刻意记起了,没那么勇敢了但是更加有担当,比起追寻更想要守护,守护身边触手可及的小小幸福。

  我进入了稳定的节奏,虽然有点不甘心,但是我们的少年时代还是悄然远去了。而在少年和成人之间,我们仿佛还在经历着一个曾少年的阶段,有点怀旧,有点初老,有点坚强,有点理性,还有点好的愿景。

  科学家说,人永远都觉得年少时的歌最好听、电影最好看、零食最好吃、朋友最可爱,那是因为青春里的所有感知都最鲜活,会令所有的以后黯然失色。15岁到30岁发生的事,人们将会记住一生。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最珍贵的记忆,因为我们都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