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第52回 襄阳侯府一日游(上)(第2/4页)

古代上层社会,清流和权贵虽有通婚,但却界限分明,权贵子弟大多靠着萌袭或皇帝赏识,在军中或卫戍禁军里谋职,再不然就在某部门挂个虚衔,而读书人走的却是文官科举路线,童生,秀才,进士,成绩好的进翰林院,成绩一般的在六部熬资历或外放,如此累积品级,或做高官,或回家赋闲做个乡绅。

当然,许多士绅之家的子弟,本就不紧着做官,考功名不过是为家族减免些税钱,或添道保护伞而已;真正关键的是那些看着品级低的翰林学士,尤其是里面的庶吉士。

自前朝起,朝廷便形成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入内阁。因此庶吉士又被称为‘储相’,换言之,长柏将来有可能平步青云,直入内阁掌权。

明兰昨晚睡觉时,就觉得像襄阳侯这样的热门权贵做寿,实在没有必要请自家的,后来细细度量了一番才明白,这不过是瞧在长柏和海家的面上罢了;若将来长柏真有发迹的机会,早一点做感情投资总是不错的,何况投资数额又不大。

正想着,便到了正堂,因王氏一行人来的早,客人都还未到,郡主索性请王氏带着女孩儿来给寿星翁磕头请安,刚到门口,就听见里头传出来阵阵说话声和大笑声。

明兰低头进去,只觉得脚下一软,原来屋里铺着厚厚的‘吉祥福寿’纹样的猩红驼绒毡毯,屋内很大,似乎是几间屋子打通了的,只竖了几面多宝格,格子里琳琅闪烁着许多精美华贵的瓷器古董做摆设。

屋内一片喧哗声,或坐或站了许多男男女女,正热闹的说着话,不过平宁郡主的娇笑还是最有穿透力,直传入明兰耳里。

“王家姐姐你来了。”平宁郡主缓步走来,对着王氏笑道,态度亲热。

王氏此人,说好听点是脚踏实地,说难听点是眼光短浅,自打断了与齐衡结亲的念头后,她便觉得于郡主无所求了,所以来往之间十分自然,并无多少谄媚奉承之意,与郡主反而倒能结交的起来。

王氏与平宁郡主寒暄后,立刻恭敬的给上首坐着一位老人家行礼,堆起满面笑容,嘴里贺寿道:“给老侯爷道喜了,祝老侯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好好好,起来,起来。”顾老侯爷满头白发,形容清癯,一身赭红色寿纹锦缎直缀,身材高大,精神饱满,看起来不过六十来岁。

他冲着王氏笑道:“先帝爷时,我与你父亲在甘陕总督麾下共过事,那会儿他捧着账册整日算计粮草,我就带着大头兵日日去找他要东西,好不好便是一番斗嘴。前几日我见了你家大哥儿,活脱脱你老子的做派,哎……岁月催人老哟,一转眼就剩下我这老东西了喽。”

提起亡父,王氏眼角略有湿润,平宁郡主摇晃着老侯爷,笑道:“哎哟,王家姐姐是来拜寿的,您没事说这干嘛?”老侯爷似乎很疼爱这个女儿,连声道:“好好,我不说了,还不快看座;还有后头几个小丫头,是你家闺女吧?”

王氏忙让三个兰上前磕头,女孩们忙上前跪下,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照着事先演练好的,一齐脆声道:“祝老侯爷松柏长青,多福多寿!”

顾老侯爷受了礼,平宁郡主忙让丫鬟捧着托盘送上三个绣囊,算是老侯爷的见面礼,明兰接过绣囊,微微抬眼,总算是有机会抬头看了,只见老侯爷后头呼啦啦站了好些个青年,小的不过七八岁,大的也不过才二十出头,面貌相似,估计都是顾氏本家人。

平宁郡主指着他们,笑道:“这都是我本家兄弟子侄们,因瞧着前头客还没到,便先来给爹磕头拜寿来的,咱们都是自家人,便不必学那道学先生避嫌了。”古代大家族的规矩,还没成亲的都算未成年,本家女眷不必严格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