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水到渠成(第2/3页)

“当初做这门亲,是你爹说,你公公那人为人正。那时候看你婆婆,就看出来是个厉害的,说话咔咔的,就是看着也是个明白人。谁承想,你进门就受婆婆的气。咱都还是那老一套,想着伺候婆婆是应该的,受点气,日子长了,人心换人心,也就和睦了。谁知道……”

“你出事那些天,我和你爹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你爹那肠子都悔青了。你们都不知道,有好几回,你爹半夜起来,说是去捡粪,其实就是往你们这边来。跟人打听,知道你好点了,你爹才能放心回去。”

“可是有啥办法那,你们两口子过了这些年,你女婿这个人成,脾气也好,又有这几个孩子。……你们能分家出来过,我和你爹都替你们高兴……”

这是李氏一直埋在心里的话,以前却没有说。直到现在,五郎考中了秀才,能够支撑门户了,她才肯说出来。

“你和你女婿好,孩子们都懂事,有出息,这就是难得的福气。至于那别的事,也求不了那么多。你打定了主意就好。”

“嗯。”张氏点头,她跟李氏和张王氏唠这些,其实也没想着能得到什么解决的办法。就像李氏说的,这个事就摊上了,父子手足关系在那摆着,咋做都不能十全十美。她就是这些话憋在心里,没法跟别人说,跟自家人唠唠,心里也松快点。

“老赵家这门亲,你们上房可是做糟了。”张王氏就道。

“那还不是二郎年龄大了,他二伯、二伯娘又看中人家陪嫁多吗。”张氏就道。

“我看二郎也不缺胳膊缺腿的,人才还算得上中上流那,咋就年龄大了,说不上媳妇?”张王氏道。

“那还不是供他大伯、继祖他们念书,把日子给过穷了吗。”张氏就道。

张王氏就和张氏相视而笑,这么掰扯下去,就是个鬼打墙,无解的局。

等张青山醒了,一家人就要告辞回家,张氏这边早就将八月节的节礼给准备好了,有五郎从府城买回来的高档点心两匣,上等的府绸两匹,大青布两匹,酒两坛,肉十斤,连蔓儿家自己磨的小麦面五十斤,大米二十斤,荷塘里出产的莲子、鸡头米、菱角和藕若干。

因为张家这次的贺礼加厚,所以连蔓儿家给的节礼也加厚了。

送走了张青山一家人,连蔓儿就在炕上另放了炕桌,摆上账册、笔墨纸砚。

“爹、娘,姐,哥,小七,有些事咱得商量商量。”连蔓儿叫齐了一家所有的人,开口道。

“要商量啥事,是收秋的事不?”张氏就问。

“收秋的事先靠后,咱要商量更重要的事。”连蔓儿就道。

一家人围坐过来,看着连蔓儿,听她要商量什么重要的事。

“这事其实我早就打算了,以前总觉得火候没到。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我哥是秀才老爷,有些事,咱过去不好办,现在就正好办,而且也必须要办,还得赶紧办。”

“姐,到底啥事啊?”小七就问。

“首先是连记铺子,咱是不是该请了掌柜的了?”连蔓儿就道,“还得加上一个账房。”

连记铺子一直是她们自家人管理,现在多了许多的田地,还有荷塘、鱼塘,有些时候就有些忙不开。连蔓儿并不是没想过要请人,但一直没有实施,还是碍着自家的平民身份。

要请铺子的掌柜和账房,自然要请精明强干的。

连蔓儿怕压服不住这样的人。这并不是她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而是这个社会等级分明、深入人心。

有了五郎的秀才身份,一切都变得简单,而且顺理成章。

有了掌柜和账房操持连记铺子,她们一家就不需要再直接插手,而完全成为东家的身份。这也是五郎的身份转换所需要的。

连蔓儿讲明了原委,一家人自然都毫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