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初夏(第2/3页)

从英子的爹几次行事就可以看出来,那也是个混的。根本就不懂什么规矩礼法,跟这样的人,讲理都讲不清楚。

“老爷子不提,那肯定也是觉得这事不好提。老爷子好脸,这事哪能提那。”连守信又道,“反正咱自己个知道,不用给他好脸。咱是不认他这门亲戚就得了。”

这话很对,看来连守信还是很了解连老爷子的。

“娘,你看我爹现在,啥啥都可明白了。这肯定是因为认的字多了的缘故。娘,你也别总忙活计了,有空,就多学俩字呗。”连蔓儿就笑道。

听连蔓儿说让她学认字、写字,张氏明显犯怵。

“有你爹,还有你们几个,这还用我学啊。我有工夫,我给你们做做针线多好。对了,蔓儿,你那不是有啥读书人写的食谱啥的吗,要是没事,你就跟我说道说道那个。这个我能学的来,有空给你们爷几个雕琢各样的做点好吃的,比我一天认不了一个大字,那不是强多了吗。”

连守信、连蔓儿和连枝儿三个就都忍笑。

说到念书习字,这还真是讲究天份。连守信和张氏两个,年纪差不多,看张氏心灵手巧的,偏念书上面,特别的艰难,反而是连守信,就比张氏强了许多。

“老连家,有这念书的根儿。”张氏小声道。

这个年代,读书人身份贵重。当初张家和连家结亲,除了张青山和连老爷子是旧识,信得过连老爷子的人品和家风之外,不得不说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连老爷子不仅自己能自学出一笔好字,而且那个时候连守仁也考上了秀才。张家觉得连家是能出读书人的人家。

信放下了,一家人说了一会,就没人提起了,连守信更是因为刚才张氏说食谱,兴致勃勃地提起那天留沈六吃饭的事。

“说到那个照着啥食谱做的菜,”连守信道,“味道是挺好,做出来样子也好看。就是,太秀气了,不如咱大块鱼、大块肉吃着痛快、香。就那天给六爷做的那一桌子菜,这要平常用那个招待人,人一出门口,不定咋讲究咱。可六爷就挺爱吃。”

“这个道理,我明白。”张氏就笑道,“那不还是咱蔓儿说的吗,啥人啥待法。咱庄户人家讲究大鱼大肉,六爷那吃的,就跟咱庄户人家不一样。”

“娘,你那天做的荷叶蒸鸡,可真好吃。蒸鱼也做的入味。”连蔓儿就夸张氏。

张氏就有些得意。

“那是,说到念书认字啥的,我不行。要说这做饭做菜,别说这还有食谱,就是看着人家做一遍,我都能学个差不离。……你们都爱吃那鸡和鱼?那等五郎从府城回来,咱再杀一只鸡,鱼咱那也有现成的,到时候我再做一回,专门给你们吃。”

“好啊,娘,那咱可就说定了。”连蔓儿就笑道。

“五郎今个到府城,怕是得天黑以后了。这么老远,不知道住的惯不惯,还得考试啥的……”张氏的思绪,就又飘到远在府城的五郎身上去了。

“娘,你就放心吧。我哥能照顾好自己,再说,还有我幼恒哥,还有他那几个同学那。”连蔓儿就安慰张氏。

“嗯,你哥这孩子懂事早,不让人操心。”张氏就叹道。

……

天气越来越暖,眼瞅着就到了四月底,又要过五月节了。荷塘里的荷叶已经长的密密挨挨地,让人不由得想起莲叶何田田那首诗。

五郎不在家,鲁先生就常带了小七过去。荷塘那边有长工住的棚子,连守信干脆又找人在荷塘旁边修起了一座凉亭,让鲁先生能坐在凉亭内喝茶,看荷塘景致,或是带着小七在那教授功课。

鱼塘里的鱼长势也相当的不错,已经有镇上酒楼还有临近村镇的富户来打听,什么时候有鲜鱼卖,价钱多少等。

地里的庄稼也都出了苗,连蔓儿亲自下地去看过,尤其是那块麦田。因为地肥,今年春天的雨水又足,麦苗出的很齐整,长工们已经拔过一次草,其他玉米、高粱、糜子、花生等也长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