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市委全委会(第2/7页)

“噢!阮局长……”贾士贞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说道,“阮局长,我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你反映孙进山的什么缺点错误嘛!”

“贾部长,我真的不理解,像孙进山这样的人,按照以往的做法,科技局所有的人都提拔了,也轮不到他呀!他自己也根本不去想。”

“是啊!”贾士贞说,“阮局长,你说对了,过去提拔干部只看领导的意见,难道领导没有偏见?所以才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好吧,孙进山的事让考察组听听大家的意见。看看科技局的群众是怎么评价他的。”

阮伯达看着贾士贞,似乎对贾士贞的意见很不满,可他一时又找不出什么理由。随后他又反映第三名的同志,文化考试成绩第三名的是市政府办的一位科长。阮伯达也罗列一些理由,说科技局党组不同意这个同志到科技局。这时贾士贞才明白阮伯达的意图,他要把第一名和第三名都给除掉,那么卢肖兰才可能上到第三名,只要进入前三名,就有机会参与竞争。

贾士贞没再和阮伯达争论下去,还是进一步解释这次公开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政策。阮伯达哪听得进贾士贞的解释,悻悻离去了。

阮伯达走后,贾士贞立即把组织部新上任的两个干部科长汪为民和孙中溪找到办公室,让他俩组织一个五人考察组迅速去科技局,对文化考试前三名同志进行考察,除了群众测评当场公布结束之外,还要重点听听领导班子和群众各个层面上的人对当事人的意见。此外,第一名孙进山和领导的关系,孙进山出版了哪些书,还有第三名的市政府秘书科长,也尽快进行一番考察。

当天下午,市委组织部的考察组来到科技局,市科技局一共有三十来人,局领导一正三副,汪为民和孙中溪来到科技局没有像过去考察干部那样只向一把手说明来意,而是公开党组会议,通报了来意,随后进行民主测评。阮伯达对考察组的做法极为不满,当时就打电话给贾士贞,贾士贞说如今考察干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事,要体现公开的原则。孙进山的测评结果也没有只向阮伯达通报,而是当场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宣布,参加投票二十七人,认为孙进山可以提拔的十五票,不宜提拔三票。在个别访谈时,阮局长拒绝谈话,说他有话去和市委书记谈。为了慎重起见,考察组决定,把科技局所有人都谈了话,大部分群众都认为孙进山不仅是一个有才华的同志,而且工作相当有能力,为人正真,办事公道,只是因为和办公室主任卢肖兰之间在工作中产生矛盾,阮局长又特别宠爱卢肖兰,所以把孙进山晾在一边,基本不分配工作。关于孙进山写小说一事,考察组不仅听取了群众意见,也和孙进山本人见了面,并且看了已经出版的两本小说。有人说小说中有阮局长的影子,而孙进山说那是阮局长不懂文学,听了卢肖兰的挑拨。至于阮局长和卢肖兰之间的关系,群众都避而不谈,但是汪为民和孙中溪多少也听出弦外之音了。

而市政府办的科长袁中民更是一个具有一定素质,领导和同事反映较好的同志。

贾士贞听完考察组织的汇报,感到像阮伯达这样掌握着权力的一把手,是不可能推荐选拔出优秀人才的。让他更加坚信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办法来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十九

紧张的考察工作终于结束了,经过组织部的认真梳理,凡是考察中出现明显问题的随时和单位领导及当事人做了通报,及时由下面排名人员补充。现已确定二十名正县处级候选人,一百三十二名副县处级候选人。贾士贞接受市长邵明的建议,先在书记办公会上做了汇报,随后又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虽然书记办公会上朱化民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是市委常委会上,他还是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朱副书记认为,凡是在此之前已经被市委或市委组织部确定为提拔对象的,而且考察过的干部,这次文化考试进入前三名的应优先录取,直接提拔使用,这个意见得到了不少常委的支持。贾士贞则认为,任何人都必须按原来的方针进行,谁也不能特殊,否则,第一名不用,使用第三名,无法向群众交代。常委会开了一天,最终还是决定按照原定方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