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战争(第2/5页)

当然,仅是大规模的公益事业是很难让人一贫如洗的。让邢诒前千金散尽的是他儿时的梦想。

小时候,他的家乡树多、鸟多,像个世外桃源。多年后,在他真的衣锦还乡时,他发现,儿时嬉戏其间的白鹭湖已成了一潭毫无灵气的死水。远处,浓荫蔽日的森林正在日渐萎缩。天空中,鸟群早已不知去向。没有鸟声的地方是没有生机的,他不想让乡亲们再去砍树卖钱,他开始向政府申请白鹭湖边的一片2000亩的荒岛。他要建一个鸟类自然保护区,把鸟招回来。他要恢复自己儿时的“天堂”,因为他是“老板前”。

1997年,文昌市市政府批准邢诒前创办的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为市级保护区,面积3.26万亩,覆盖22个自然村的1500多户人家。

无底洞开始了。

保护区建立后,其间的树木仍归农民个人所有。砍树,这本该由政府部门来管的事,他却决定自己掏钱来管。哪里有人砍树,他就去哪里,把树买下来,让树在原地继续生长。

“我的目的很明确,只要能把树留下来,管它是谁的呢?反正都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

他耸耸肩。

远近乡村缺钱需要砍树的人,动手前都会给邢诒前捎来口信。如果“老板前”(邢诒前的绰号)需要,树就卖给他了。

环保,公益这样的事情,对于商人而言,有时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去做,有时是因为他们想去做。帮助乡亲们解决燃眉之急,是他本来就想去做的,即使不买树,他也会去做。对他来说,这并不难,难的是村里的人要发展经济。要把自己地上的树木全部砍掉,去种胡椒、芒果、槟榔、荔枝等经济作物。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阻止他们。乡亲们不理解,政府也不理解。政府说要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农民才能过上好日子。乡亲们并不觉得,住在有树有鸟的地方就算过上了好日子。

不过,大家都知道邢诒前是好人,是在花自己的钱为家乡做好事。没人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树毁在自己手上。但毕竟孩子大了得上学,老人病了得进医院,这个社会,什么都得用钱,靠山吃山,砍树卖钱是没办法的事。就这样,依照树木的年头品种,他们会从“老板前”那里点到钞票。十年间,他买了多少树,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有些树原封不动地在那里被邢“买了”好几次。

为了让大家不再打鸟,他买来大筐大筐的鱼,倒进保护区的湖里,让大家免费来钓,钓起多少,拿走多少。这是他培养乡亲们其他兴趣的方法。

树木成林,白鹭成群的时候,邢诒前早就不是什么亿万富翁了。事实上,他早就开始陆续出售资产。先是大卡车,接着是小汽车,然后是海边别墅。到了2002年,位于文昌市东部海岸的500亩土地,因多年没有开发被政府收回。最后一部汽车,他送给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助手,以抵偿拖欠的工资,而助手又转手卖给了别人,因为根本没钱买汽油。

海南泡沫。当地产商们的资产开始大幅缩水时,他却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移栽树木、精心培育“名人山庄”上。他错过了调整自己资产的最后时机。好几次,他放弃了重要的商业谈判,匆匆赶回家乡,只是去买棵树。生意伙伴摇头叹息,说如果邢诒前不离开他那个什么该死的保护区,就完蛋了。

邢诒前开始建设自己的生态文明示范村时,突然没钱了。他发现自己用完了所有的存款和现金,从那天起,他开始节俭度日。第二年,他回到香港,凑了70万港元,其中相当部分,是妻子的私房钱。返回海口后,他听说某个地方有很好的树可能被砍伐,立刻赶到那里。结果,他不但买了树,还花钱给村里修了路。本应用于挽救危局的钱,就这样又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