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N个“我”(第2/3页)

对小说如此,对一个活人而言,也会有类似感受。相传苏东坡见到佛印,说佛印好像一坨屎,而苏小妹的解读是,你心中有屎,所以眼中也有屎。一个人自己觉得快乐时,此时也会认为其他人很快乐,即便他可能刚违章停车被贴条。而当他充满怨气时,看到一个人稍微发一点牢骚,也会给对方贴“抱怨者”的标签。

因此,当一个人评价你无能、不靠谱、爱抱怨的时候,你需要觉察一下,也许问题出在他身上。他只是因为自己的无能、抱怨和不负责而把情绪投射到了你身上。如果你因此而焦虑担心、自怨自艾的话,就属于他犯了错,你却为他的错而挨打。

原因三: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也不见得多准确。

有时,我们会过高估计自己。之前我提到冯唐说写小说“金线”的感觉:“外行人看若隐若现,内行人看洞若观火。”外行人看内行人做事,总会认为自己也行:一些人看自己上司的管理,觉得自己会比他干得更好;一些人看别人画的画,也会认为自己要是画能画得更好。真正的方法不是以为自己如何,而是在以为自己很棒之后亲自尝试。也许你尝试后发现自己真的有这个潜能,从而迅速提升,也可能你尝试后发现其实水还很深,于是浅尝辄止,并专注于自己的领域里。这都是好事。

另外,我们有时也会过低估计自己。我从小被父母评价“笨”,动手能力差。但是我的朋友新买了一辆车,儿童座椅不会装,开车到我家让我给装的。我第一次换轮胎,我老婆担心我换不了轮胎,然后我仔细看了说明书,花了20分钟给换上了,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很笨。当我跟一个老师聊到这儿的时候,她问了我一句话:“你父母说你笨,你父母怎么样?”我说我爸那真是一把好手,什么都能修能做。然后我就明白了,我父母和我在动手能力这方面选错了参照系,跟一个动手能力强的高手比,我当然是笨的,但跟其他人比呢?没准我还是“心灵手巧”的呢?

原因四:“真实的自己”一直都在变化。

这点在“我的性格适不适合”中已经提到了:性格一直在变化,并且改变绝对不是突发,而是一点一滴的。因此,“真实的自己”也在变化中:那个爱喝可乐、爱抽烟的文艺男子没准哪天找了一个看得住他的女人做老婆而戒掉可乐和香烟,变得稳重、守时、自律、严肃,这样的案例到处都是;如果拘泥于发现“真实的自己”而不相信可塑性的话,用古代的成语描述就是“刻舟求剑”。

因此,也许你一直给自己贴“理性、逻辑、冷静”的标签,但经过一系列职业家庭的变化(如找了个温柔如水的老婆,然后又有了一对如花似玉的双胞胎)之后,突然被一群新朋友贴上“感性、亲和、热情”的标签后千万别诧异,这简直是无可厚非的。

由此,你就会发现身上所出现的N个“我”的原因。知道了原因,就接纳了混乱。即便如此,人们面对N个我时还是会不知所措、坐卧不宁、茶饭不思。那我们不如来谈谈该如何应对。

一、找“交集”

假如你对自己的认知跟别人对你的认知中有交集呢?比如你认为自己幽默、亲和、专业、可靠,而别人认为你冷静、专业、坚强、果断,此时你发现“专业”这个词是交集,那往往这个交集的“标签”既是你自我的认同,也是别人对你的认同。这往往是“标签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自身固有且难以变化的。不妨把这个“交集”看作是自我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