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不自信的土壤,自信的庄稼

很多时候,当我看到光彩照人的成功人士:那些穷苦出身但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那些拥有过人才能百战百胜战功如山的人,我都会莫名地不自信。当我过了30岁时,每年过去,我都感觉自己活了这么大,但却没做成什么事,由此会沉浸在自卑感里几天而无法自拔。

因此,当朋友们和咨询者跟我聊天时,提到“我是不是很没有自信啊”“我是不是心理不够强大啊”之类这样的话时,我都有一种“你上辈子是不是我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那种惺惺惜惺惺之感。这让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个很有亲和力的人。

这也让我对自信和自卑有了更多的思考。

你是否有曾经去拍西装艺术照的经历,或者你是否看过路边的广告牌,里边介绍各个培训学校的名师,又或者你可以去看看各种杂志对名人的艺术照片。你会发现,他们的姿势都被限定成几类:

1.眼神坚定地看着你,用一只手托住下巴。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

2.同样眼神坚定,但双臂交叉放在胸前。

3.或者眺望远方,一般都是斜上45度眺望,注意,同样是眼神坚定。

这些姿势给人一个统一印象:自信。

同时,这背后其实在植入另一个信念:自信使人成功,成功源于自信。

让我们困在自卑的泥潭里出不来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这个信念。当我们都认为成功源于自信时,不自信的我们就只好作为让自己很沮丧的卢瑟(loser,失败者)。如同躲在角落里的土狗,用哀怨的眼神望着昂首阔步的贵宾犬,默默舔着自己脏乱的毛。

而实际上完全不见得如此。

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阿德勒提到:自卑感才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做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而很多能挂在墙上的名人,恰恰是他们的自卑或多或少成为其创新和改变世界的动力。

那个画《创世纪》的米开朗琪罗,自己长得猥琐,由此天生自卑,讨厌达·芬奇,妒忌拉斐尔,因为后两者比他帅。1532年,他写诗给英俊的罗马贵族卡瓦列里,倾诉自己的爱慕,后者对他始终保持矜持和尊敬,这种断背的感受让他癫狂而伤心,之后他开始倾力描绘《最后审判》。我觉得老米的很多作品都跟他骨子里的那种自卑和纠结有着神秘的联系。

安徒生同样是个到死都自卑的大师。他是“辞职去旅行”的鼻祖,一生几十次离家出走去旅行,多数作品全部在旅行中草就。其原因就是逃避,如家乡出现了任何可能让他丢面子的事(比如他写了没人看的话剧公演时),他就跑出去旅行。他的自卑让他持续不断地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赏识,他跟狄更斯、雨果、海涅的关系,可以用“巴结”来形容。他说:“我的名字开始熠熠生辉,这也是我活着的唯一理由。我觊觎声名和荣耀,与守财奴觊觎金子如出一辙。”他就是那个幻想变成天鹅的丑小鸭。

而由此,我们会联想到各种艺术家、企业家,其伟大艺术创作的来源,往往就是现实自卑推动的意淫。

追女神失败就画一幅名画而成为大师(毕加索);

恐惧父亲的粗暴就写一个让自己变成甲虫的小说而极尽衰荣(卡夫卡);

打出生被亲生母亲抛弃,然后做了一个改变世界的电脑,然后又做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手机(你猜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