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第2/2页)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

这五首《渔歌子》描写他到过的各处江湖胜景。第一首写西塞山前的渔人生活。这是湖北的西塞山。陆放翁《入蜀记》云:“大冶县道士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词所云者。”

玄真子是张志和的自号。张志和好道,素以道家方法修身养性,也被后人奉之为仙。《续仙传》里说他用道家水解的方法白日飞升成仙。在世人眼中,张志和是自沉于水。他的好友颜真卿在祭奠碑文里不忍言明,只说他“忽焉去我”、“烟波终身”。

据施蛰存先生研究,五首《渔歌子》的次序,在往后的唐宪宗时代李德裕所得的抄本上,已经错乱了。第五首“青草湖中月正圆”应排第二。前两首是张志和回忆做南浦县尉时的渔钓生活。往下三首,是他归隐后从金华泛舟东下的情况。“钓台渔父褐为裘”是写严子陵的钓台,这是富春江上的渔人古迹。“长江白浪”泛指富春江。“溪湾里钓鱼翁”写的是溪湾里的渔人生活。“松江蟹舍主人欢”写松江上捕蟹的渔人。松江就是吴江。“菰饭羹”是用晋代松江人张翰的典故。

菰饭羹,季鹰归来,张翰身在洛阳,秋风起时怀念家乡的菰米饭、莼菜和鲈鱼。道:“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家乡风物有味,这个旷达的人毅然辞官回家。

菰是茭白,菰米是茭白的籽。茭白结籽可以做饭,唐以前的人,食用菰米甚为普遍,唐以后就渐少了,宋人视菰米为稀有佳肴,明人就和现代人一样,开始不知菰饭为何物了!李白在诗里写道“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三谢不能餐”,老妪手捧着新做好的菰饭,盛在粗糙的盘里端上来,香气盈盈。月光照耀,菰饭益发洁白晶莹,那双苍老的手,诚挚的眼睛,物简情浓,贫家待客的虔诚令曾经浪游四海、食遍珍馐美味的他感动得难以下咽——与美好的感情劈面相对,总会心潮汹涌,人是容易被看似微小的事物撩动剧烈情感的。菰饭消失同样叫我这样好吃的人流一把多情泪!

张志和之前的盛唐时代,亦有不少著名诗人歌咏渔父的生活,借以表达安闲自在不羡名利的心境,却没有他表现得那般自然。因其他的诗人只是观察感触,抑或偶尔出场客串一下渔父的角色。唯独他是真正做了渔父,万缘放下,泛舟五湖,最后还沉水谢世,毕生与水密不可分。

这些诗意境雷同,内容和思想上并无实质差异,但在诗词节律上,张志和的《渔歌子》却有创新,采用了三言七言混合的长短句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志和是唐词的开创者之一。

《渔歌子》既成,因其词律和谐意境高远,他本人后来又下落不明,被传升仙,更为词作平添了几许传奇色彩。后人津津乐道,唱和者不绝。其中既有才华高绝如温庭筠、苏东坡、陆游者,也不乏宋高宗赵构这样偶尔兴起为之戏者。

张志和的《渔歌子》流传到东瀛,在那个渔业繁盛的岛国,张志和的诗受到嵯峨天皇的追捧,影响了日本诗词的风格,促进了俳句诞生。

橹声乃,唤起时间不曾沉默的部分。桃花清艳,飘过岁月的暗河。走在山河故道上,我们看见似曾相识的风景,却寻不回旧时的风情。怀揣着雪月花时的感动,始终无法走回故事里。

因着这样的惆怅,我一再回味支渔歌,歆慕他的风流。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