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炼一丸桃花源(第2/3页)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警心的诗文。

在不远的后来,他如宝藏被人挖掘,先是昭明太子萧统的推崇,逐渐有人理解、追颂。后来的后来,他升腾化成读书人的精神教父。人们忆念他,玩味他的生活,他的言语,属于他的每一点细节,他躬耕自足的精神状态。

他的诗文、他的理想,都成了众人共同的精神图腾。

一切,一切,又如何少得了他笔下的桃花源。

看见了他的闲适就更须领会他的悲愁。他的悲愁长伴南山,隐于南山月明,潜于菊香深处。必须要明白,桃花源是美好的。美好依然是逃避,避居理想中的世界,生生切断与现实的距离。

我和一个朋友谈起陶渊明。她语出惊人:“他笔下桃花都静美,看来他性生活一般啊!”莫以为她是信口胡言。我惊怔之后细思,又重读《桃花源记》,发现她说的不无道理。陶公笔下花是落英缤纷,人是和睦相处,整个世界是一团和气。而性是一种征伐,长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人,确实不可能有强烈的性欲。

这当然是题外话了,我们接着说桃源。那渔人入得桃源来,见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情此景如斯熟络,宛然是生命中有过的最隐秘的渴望。

就渔人在其间短住几日所见,村人自给自足,乐善好施,不分彼此,与外面杀伐不断苛税连年的世界有天壤之别。

到了无何有之乡,却是回到了真正的欲望家园,和自己的理想打了个意外的照面。东方国度的读书人以此为归宿。桃花源国度是美好无欺的大同世界的样板。生产力倒退,在这里,人们只要生产出能够满足生活所需的产品就够了,不需要剩余产品,不需有剩余价值。一种引而不发的观点是:“一切的罪恶来源于社会财富不均,人们拥有除温饱之外过多的贪欲就会引发动荡、混乱。”

这就是陶渊明基于当时的现实对现实的理解。实事求是地想,自给自足适合于小范围,不适宜推而广之成为全社会的经济模式。

综观中国的历史,沿袭几千年的经济模式,你该知道何以读书人失意时更容易将此奉为圭臬,因为他们的脑子里想不到,他们所受的教育更使他们想不到更合理先进的解决之道。

那渔人去而思返。兜兜转转方悟此处是寻觅已久的家园,外面的世界太混乱、太劳苦。他怀念如仙境般静美的桃源。在那里,他也会拥有自己的一方土地,一处宅院。他可以拿着自己捕来的鱼,送给街坊四邻,换来稻谷满仓,有鲜鱼下酒,仙桃佐食,真正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不用害怕缴不完的苛捐杂税,也不会有劳役苦差。

所以,即便他离去时,老人苦苦叮嘱,叫他不要将此地说出去,他依然忍不住说出去。幸好,没有多少人相信,人们只当他发梦,身处苦难久远的劳苦大众,早已失去梦想,对步伐仓皇的生命不再想象。

南阳有一位高士,听闻他的话,便请他带自己去寻找。高士和他一样向往此地,这样美好的地方达到每个人对生活期许的标准。

他们当然找不到。高士不久病死了,临死前他忍不住问渔人:“你是骗我的吧?”

渔人痛苦地摇头,他也希望这一切是他骗人,可是偏偏不是,他明明到过那里,还住了几日。

那里桃花还艳红,落英缤纷,芳草萋萋,桃源人欢声笑语萦绕耳畔,叫他怎生忘怀?

幽幽桃花随风,当时就在召唤他还乡:归来吧,迷失在外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