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我当珍惜(第2/5页)

~~~~~~~~~~~~~~~~~

桓嶷将执政与自己所信任的大臣都召集起来,商议科举的事情。

执政们皆认为自己是一片公心。

先是,君臣一致决定了一件事情——本次科举的录取比例比往年要高一些,除了各地的贡士,已到京城的士子,经过五品以上官员的推荐,只要相关的条件符合,也可以参加考试。这些人都是出身良民,身家清白到连父祖都是良民。看似公平,实则又内含了一个问题——寒士与名门子弟都是良民。【1】

考试还没开始,就为萧、黄之争开辟了另一个战场。无论是袁樵还是宋奇,也都以为名门子弟的素质更高,这是他们的经验,出身不大好的宋奇自己就深有感触,但凡还有点公心,就得承认萧司空虽然讨厌,不过有些道理还是对的。这两个人位置不算很高,却也很能代表相应人群的观点。

官员的选拔、录取,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的公平,朝廷会有一些政策的倾斜。譬如,哪个地方录取的比例要高一点,哪个地方录取的人数要多一点。这些在主政者的时候都有一杆秤称着。为了比例,黄、萧双方在桓嶷面前争了个面红耳赤。

双方皆不认为自己是在争什么“士庶”,他们说的就是选拔人才。

萧司空认为,京畿及附近地方文物昌明,所以录取的比例那就得高一些。安抚士人之心固然是重要要的,所以为了避免偏远地区太难看,可以将连远的州府列出来,每州给一、两个名额,除了这些名额的保证之外,其他的就需要向京畿倾斜。

黄赞则不同意这种观点,黄赞认为天下不止京畿文物昌明,且总是京畿及几个有名的家族所源自的地方比例高,不利于收天下士子之心,认为要适当增加东郡等近来发展良好的地方的名额比例。

桓嶷心道:【司空是京畿人,黄侍中是东郡人。二人所持论虽不能说是没有道理,却也……】他虽年轻,看这个却是看得明白。官场上的同乡之间,也是一种颇为亲密的关系,还不能说不对。

双方的争执还在继续,萧司空一方认为,京畿子弟耳濡目染受到了熏陶,做事比偏远些的东郡那种几百年来没啥名士名家出现的地方的人要好得多。黄赞一方不服气,认为京畿子弟纨绔习气重,做官未必就好了。

“虽把握大政稍有欠缺,然而务实,更能体察民情,知道人间疾苦,不会只知吟风弄月,”黄赞说得也诚恳,还引了一句话,“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2】

萧礼这边则不客气地举出了近年来考评不错、政绩亦好的官员的例子来。京畿多世家子弟,出仕多、做地方官的也多,找这样的例子出来也不难。萧礼道:“良二千石者,早已在朝廷之上了。”

双方就比例问题争执不下,桓嶷打了个哈哈:“孰优孰劣,考出来就知道了嘛!至于如何取士……唔……这样,今年取个六十人,如何?”桓嶷和稀泥的功夫也有一些,他的意思,录取的人多了,饼做大了点,大家都能分点饼渣,争执也就不会太显眼了。

录取的问题桓嶷早已想过多次了,他只要有人可以用、用得顺手,要国家能够和谐的运转。是以他又同意了萧司空观点中的一部分,即要向偏远地方稍作倾斜,京畿也不可以忽略。同时,凡外地自己到京城游学的士子可以报考,但是算他们的祖籍,而不算是京畿地区的推荐,这样比例上看起来也比较好看了。

萧、黄二人得给桓嶷个面子,都怏怏地说:“陛下圣明。”算是勉强同意了。

桓嶷舒了一口气,心道:【做太子时以为做皇帝不难,怎么样是对、怎么样是错、怎么样是公平,一一都在我的心中,还以为先帝做事有时不算公允。如今自己做起来才知道,哪怕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能够像小孩子一样选一个丢一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