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初见成效(第4/6页)

“押送”者还算有良心,一口薄棺,胡乱寻了个寺庙,便是张九一生的归宿了。钱同的心里沉甸甸的,远远望一眼寺里的塔尖,又被“押送”者催促着上路了。

到楣州的时候已经是六月末了,夏天将尽,楣州依旧热得死狗。尽管心中不乐,听说楣州到了的时候,钱同与张六几人还是露出了一点喜色——终于不用颠簸了。赵榫低声对徒弟方卯说:“仔细些,看清这里的手艺。”

方卯道:“师傅,我都留意了,没什么精致的活计。这驿站都是常见的手艺,就是用料与咱们常见的不大一样。这里的木头保养怕也不同。”京城稍干燥些,木器要保湿,楣州明显的闷热,防潮又成了重点。

赵榫道:“看了城里的再说。”

四人被送到了楣州城,大长公主府的人先去求见萧度。木匠的事从未有人与王刺史提及,人来了也就谈不上向王刺史汇报。负责降木匠送来的人与萧度颇为熟识,说来惭愧,大长公主把萧度往黑屋里一关,负责看守、照料饮食的便是此人,三十来岁,姓王,现做着大长公主的家吏。

再次见面,两人好似都忘了黑屋这一段。王家吏给萧度行礼,萧度客客气气地还了半礼,问道:“家中一切安好?”

王家吏道:“都很好,殿下听说司马锐意进取,开心得几乎要落泪了。”

萧度叹道:“是我年少轻狂,累得父母忧心。”

王家吏安慰几句,将家书转达给萧度,继而说起正事来:“原找了五个人,四个是熟手,一个是自愿侍候师傅的学徒,不合路上病死了一个,如今只有四个人了,不知您要如何安排?”

萧度道:“安葬了吗?”

“司马放心,他们离京的时候,府里已经给了重金。下官也给病死的人收敛安葬了。”

萧度道:“时也,命也。你回京后,再与他家里些钱,将他葬在何地告诉他的家人。”

“是。”

“人在哪里?”

“正在堂外。”

萧度与王家吏又办交割,将张六等人安顿在准备好的院子里,四个人住一个小院子,一人一间房,不用自己开火,萧度给安排了个送饭的,一日三餐从萧度的府里送过去。萧度道:“先这么安顿下来吧,待见过了那位小娘子,她要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四人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这是要干什么。一头雾水地被送到了作坊边,几人都猜这是要让做什么活计。张六以为是要造桥,赵榫觉得是是造别业,他一路往南发现建房的材料用木的越来越多,不似京城及往北夯土的居多。钱同则觉得是要造水碓,因为靠近河流,而造船又有专门造船的工匠。

梁玉正在作坊里,她的作坊又经过了一番扩建,织机到了百张,纺车却在她有意的控制之下并没有添加太多。她拿钱去收丝麻线,按品质给钱,买了线来再由自家的女工织成布。附近的妇人在自己家里做活也能补贴家用,只消过几日拿纺好的线到梁玉指定的地点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可。

今天又有一个妇人来求梁玉:“能不能先赊些麻与我,我在家里纺了,再拿来,您看着给点工钱。”她的妹妹在梁玉这里做纺线工,她因家里有年迈的婆母卧病在床要照料走不开,又想做点零工存点钱,想出了这么个主意来。

人穷的时候是要不起脸的,妇人腆着脸来求通融。小一些的作坊轻易是不会允许的,一旦做工的人起了贪念卷了东西跑了,于小作坊就是不小的一笔损失。

梁玉道:“你先纺两轴看看,交给那边王大娘,她说你纺出来的能收,我便允你这么干。”

妇人跪地磕了一个头,爬起来去找王大娘领浸好的麻来纺线。妇人离王大娘还有十步,萧度带着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