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无从比起(第3/5页)

王刺史要楣州出政绩,正是希望所有人团结一心的时候,也不给副手下马威,办了交割还给萧度略做讲解。前一天没有仔细讲,今天就告诉萧度,袁樵父子都被揪去下地了,袁樵还跑去挖渠了。

“先前也隐约听说过,我便出城看看去。”萧度一盘算,袁樵在城外,梁玉也在城外,就一起看了吧。萧礼不会让弟弟两眼一抹黑就往楣州扎,萧度出发之前,萧礼也将自己知道的一些信息告诉了萧度。萧度当时情绪不佳,听一半漏一半,等王刺史提起来了才想起来有这一茬。

萧度并不赞成袁樵与梁玉亲自劳作,用得着吗?统筹规划不是比自己去干更有意义?带着这样的疑虑,他换了身青衣,带着侍者在大姑娘小媳妇热情的目光中离城。

袁樵与梁玉都很好找,其时已经是夏季了,袁樵为了用水的事情不得不出城镇压。楣州并不干旱,但是水的数量与能够利用的水的数量不是一个概念。先前修复的那一段只是干渠,能保证总体的用水量就不错了,灌溉时具体的分配又是一场场的官司。袁樵很忙,因为走到哪里都是找他评理的人。

他爹袁籍当年曾有一个做法,即早一步将各乡村的长者叫过来喝茶。袁樵想依样画葫芦,却发现楣州的情况更为复杂。朝廷大军碾过,强势些的地方豪强都被顺手了,不少地方群龙无首。剩下的聚族而居又有宗族长者的村落,也不大好相与。

袁樵只能见招拆招,到哪里都被人给围着。干渠水量的分配,他用的一个简洁的办法——出多少工分多少水。由于当时还征用了番户,番户与普通民户地位又有所不同,番户被袁樵打了个六折。

好在他也兑现了诺言,参与修渠且表现良好的番户被他放免了一批,方才保证了楣县的持续平稳的动转。

出了城,萧度使人一打听,今天袁樵走得远了些,算算路程,追上去也没意思了,正好去与梁玉再聊上一聊。

梁玉就更好找了,她不在田里,就在作坊里。萧度语言不通,由王刺史派的一个小吏做翻译,问了路边一个热情的大婶,知道梁玉在河边。萧度鞭马就走:“先去看看!”

~~~~~~~~~~~~~~~~~~~~~

梁玉与吕娘子、美娘都在作坊里。

短短的一个月,作坊被扩大了一倍。旧式的织机被陆续淘汰掉,作坊里的新式织机如今有四十张,纺车的数量少于织机,盖因部分丝线可以从外面购得。一匹布从进料开始,到从机上卸下来再到染色,成匹,比单人从头忙到尾节省了许多时间。

即便如此,梁玉还不很满意。

吕娘子道:“三娘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呢?”

梁玉道:“总这么干也太累了。”她招来女工就不想这些人吃闲饭,能让人多干一点是一点,为此她想了很多主意。最损的一招就是定一个标准来发工钱,将每一个步骤所需的时间给定了下来,谁磨蹭得太明显,一准被她给踢走。

她又没黑心到家,也觉得女工是累。

美娘却又另有见解:“哪有不受累就享受的呢?”

梁玉道:“能轻松些又何必为难人呢?还能多给我做些工。”

吕娘子问道:“怎么轻松?”

梁玉往左边指了指,作坊出去左面不太远是她立起来的碓坊,用河水流经的力量来舂米。梁玉摸着下巴说:“你看,水流带动水轮,水轮一直转着圈儿,像不像纺车一直在转?”她说自己会木匠也不是瞎吹的,看梁满仓父子做过木匠活,因为手巧又稳,也帮忙打过下手,她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

一拍手,梁玉又做了一个决定:“以后我就琢磨这个了!”水碓里用的是连机碓,既然能用连机碓,就表示一个转轮可以带动的就不止一支纱锭,完全可以替代脚踏纺车了。作坊里用的纺车就是脚踏的,一架可带数支纱锭,干得快的人效率尚可,只是太人累了。且水流是日夜不息的,人力就不行了。以水碓为例,忙的时候夜里挑个灯就可以接着舂米,脚踏纺车没有人踩就纺不出纱线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