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通往梦境的路(2)(第6/8页)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如此兴奋的感觉了!

我找出旧地图,寻早当时已营业、今日仍然安在的旧书店。

就在他住处的附近,我发现了一家以受理自然科学书籍为强项的旧书店。直觉告诉我,他要卖书肯定会找这里。

可是一看到那间旧书店的名字之后,我有种奇妙的似曾相识感觉,而且好像是在最近在哪里才刚看过。

可能是我想太多了吧,但心头不安的感觉始终残留着。

隔天一大早,我便前往那家旧书店。

一到那里,我便明白似曾相识的感觉理由何在了。

那里在两个月前已遭遇祝融之灾。我在电视和报纸上看过该则消息,所以才对店名有印象吧。

掀开盖在火灾遗址上的塑胶布,不禁让我毛骨悚然。

看来除了我之外,也有人读了那本书、想到了同样的事。

而且那个人毫不犹豫地选择要湮灭证据。也不管书本是否就在里面,居然采取了一不做二不休的做法,那种迅速大胆的手法让我不寒而栗。

我调查了那起火灾,知道是书店后面的一户人家失火,延烧到旧书店。那户人家住着一位这几年来反复进出医院、身体孱弱的独居老人。老人也已经死亡了,无法查明失火原因。

我再度感觉背脊发凉。

多么“自然”的一场火灾呀。如此一来,当世人看到时,就不会知道目的其实是要烧掉旧书店了。

那家伙为了烧掉旧书店,竟然无所谓地连独居老人的住家也给烧毁了。

早已遗忘的怒气再度复苏,我立刻调查火灾当时的她的行踪。

结果发现,火灾发生当天她不在日本,但之前曾经回来日本半年之久。

我似乎能够参透她回国的理由。

大概她也听说了那本书的消息吧?我不知道她是回来找那本书、还是在国外早已读过那本书?总之,她有了和我一样的结论这点,应该是无庸置疑的。

我感觉浑身无力。这一次,我又败给了她。

11

这么一来,我就不得不在意那本书作者的意图。

作者的叙述手法,似乎是暗示她也和我有着相同的结论。这不禁让我觉得:她该不会握有那个事件的什么证据吧?

于是,我写了一封信给作者。

我没有直接说明用意,而是提到自己是当时办案的刑警,抱着怀念的心情读了那本书。可是有一点很不解,为什么书中只有旧书店被改掉呢?这封信的主旨就是提出这个简单的问题而已。

过了一段时日,作者回信了,然而内容却让我的期待落空。

她说:采访期间,为了调查当时的地方民情,她曾经走访过市内的许多旧书店。由于受到旧书店老板的诸多帮忙,觉得将他们写在自己书上感到有种感同身受的愧疚感。对个人而言,那是种感伤的行为,于是就改掉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作者如此解释,我也不能多说什么。何况如果她握有什么证据,早就写出来了。作者没有任何帮凶手掩饰的理由,所以我不觉得她在说谎。

关于那位作者,也有许多地方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她真的是因为个人感伤的理由而改变叙述内容的吗?为什么她会写那本书呢?至今我仍无法明白。

然而事到如今,我觉得作者自己恐怕也搞不清楚理由了吧。大概是因为她始终难以理解童年时候所直接面对的那个事件吧——心中只留下事件造成的冲击,却无法理解。可是尽管不明白其中意义,她应该还是牵挂着那个事件吧?所以只能用那种方式现出来。这是我的感觉。

12

就这样,我又再一次被她打败了。

第二次的败北,仍然让我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屈辱。

知道这件事的,也只有她和我。我不知道她目前住在哪里。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知道真相的只有我和她。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十分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