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大汉风云(三十一)(第3/3页)

酌金案随着赵周自杀于狱中,皇帝任命了石庆为丞相落幕。正如石慧而言,只要大汉周边战事不止,如赵破奴这样的武将就不惧没有再封侯的机会。然而对于酌金案中许多本是靠祖荫袭爵,本身并无封侯本事的人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转眼过了年,大汉的疆土又一次得到了扩大。酌金案之前,南越国权臣吕嘉发动政变,杀死了尊奉大汉的南越王赵兴和太后樛式,控制住了南越国。

皇帝派兵平定了南越,直接废除了南越国,又趁势平定西南夷,改为郡县制。平定南越时,东越王余善自告奋勇助战汉军,却兵发而不至,其后又起反意,同样被灭国。

眼看大汉的国土迅速扩大,皇帝也因为志得意满,准备亲自北训。霍去病因而奉命提前领兵北上,准备一切。

元封元年,皇帝亲率18万骑北巡,遣使谕告匈奴单于臣服,又效仿秦始皇前往泰山封禅。

作者有话要说:司马公的《史记》虽然很有价值,但是参杂了太多私人感情,文笔中明显有因为讨厌武帝而迁怒外戚出身卫青、霍去病的意思。写卫霍就是流水账模式某年某地斩获多少,李广写的像神话传奇(霍去病带着亲兵就敢冲入四万匈奴人中斩杀哗变者,震慑数万匈奴人岂非比李广神箭退敌有的吹;还有李广那什么装死脱身,说白了就是全军覆灭自己被俘后一人逃回来还能拿吹也是够了)。王维那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更是很不讲道理。(卫青打胜仗是天佑,李广打败仗就是运气差。)运气是很重要,但是一次是运气,次次都用运气解释吗?如果百战百胜和屡战屡败的区别在于运气,那出征前让皇帝找个道士看看谁运气好谁领兵啊!

说起来卫青、霍去病能够有领兵的机会是离不开卫子夫的这层关系(可是人家自身素质硬啊,你瞧瞧李广利),且司马公大为同情的李广难道就没有靠关系吗?(如果李广哪能屡次打败仗,赎为庶民还能起复领兵?)说李广怀才不遇——他有过很多机会好么,只是总失败而已。

我一直觉得李广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优点有的:骑射本事高,与士兵共患难(将帅又不是游侠,单兵素质高可不够,至于和士兵同甘共苦,卫青也做到了,不算特点。),很会经营名声(这一点不招揽门客的卫霍还真比不上,也亏得李广没有卫霍之才,否则以他结交之广,大约就是皇帝亲自干他了)。缺点也太多太明显:比如气量狭小,起复第一件事是杀了得罪他的霸陵尉,亲自诱降羌人又言而无信将俘虏杀死(霍去病却很善于用降人),或许还有贪名利,七国之乱私自接受诸侯赏赐犯了景帝忌讳(数次打败仗都能以巨资赎身,司马迁就是没钱赎身才被宫刑。),治兵不严,带兵散漫(说是他带兵特色简直是强行洗白,一支懒散的队伍和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那个更胜一筹还用争论吗?),喜欢迷路(一次迷路是运气,多次迷路那绝对是军事素质不够,没有做好准备。)霍去病十七岁第一次出征就知道带上匈奴降人做向导,准备万全,李广一个老将还不如一个新人,就别怪运气了。

真论军事才干,李广尚不如堂弟李蔡(李蔡以军功封侯,官至丞相。)秦汉军功制度非常严苛,俗称“抢人头”,李广没封侯仅仅是战功不够,抢不了人头,哪来许多怀才不遇。如果汉武帝不让他上战场,那才叫怀才不遇,上了没打赢就别喊委屈了。(如汉武帝不是开拓之君,而是守成之君,大约李广就能遇到春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