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峰回路转(四)(第2/3页)

然因新法一开始铺展太开,触动了士大夫和贵族利益,引来朝野不满。指责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鄙老成为因循,弃公论为流俗”。

变法虽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然而因为旧贵族的抵制和王安石用人不当等原因,导致许多出发点良好的法令变成了害民之法。

以“青苗法”为例,青苗法的本意是将官仓储粮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借给农民,帮助他们度过荒年,减少民间高利贷盘剥,同时充实国库。然而实际推行中,却有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和牟利,强迫不需要借贷的百姓向官府借贷,甚至提高利率,从而加重百姓负担。

须知民间高利贷,百姓尚可选择借或不借。然而青苗法变种而来的官家高利贷却是你借是借,不借也得借。一些因为青苗法被逼的家破人亡的百姓,更是对王安石等新党恨之入骨。本意强国的新法因为新党和旧党之争加上贪官污吏从中牟利,反而将许多地方弄得乌烟瘴气。

故而如今大宋虽然表面上还算繁荣,实际上无论是对外还是内部都存在许多问题,已经有几分病入膏肓。

石慧一路上已经遇到了很多在这种政治斗争下沦为牺牲品流离失所的百姓。从江船上下来,北上姑苏的路上,又捡了好几个孤儿。为了照顾这些孤儿,路上又买了自插草标卖身为奴的两对老夫妻。

回到姑苏,石慧并没有立即去曼陀山上,而是先去了姑苏府衙。早在离开前,石慧就打点了衙门,要买下燕子坞。如今会来,不过是办好交接罢了。

说起来,慕容博是她亲手杀的,如今要住在燕子坞还有几分膈应。不过想到慕容博也算是罪有应得,且住在燕子坞也是为了慕容复,石慧倒也不觉得亏心。

若非为了慕容复这个支线任务,石慧只带着乔峰,随意找个地方落脚也比燕子坞好啊。她要慕容复走的路与慕容博期望的方向不同,然怎么想也好过慕容复随着慕容家的野望一条道走到黑变成一个疯子。

钱不能通神,但是钱却能够买通许多路。石慧是江湖人,加上给的银子足,官府也很乐意给面子。石慧只是在衙门二堂坐下喝了两盏茶,衙门的文书就办好了所以手续不说,还为她介绍了牙婆。

慕容氏经营燕子坞多时,占地广阔,石慧既然买下燕子坞并不打算将之空置。带着文书离开府衙,先在城内客栈住下,才招来牙婆。一面是买些丫鬟仆役做事情,一面是让牙婆帮着请人收拾。

燕子坞被官兵查抄过,以这些人的性子,估计也就是瓦片没有揭走。如今要住进去,可不要找人好好收拾一下。

先让人将后院收拾妥当,石慧便带着乔峰以及路上捡的几个孤儿以及丫鬟仆役搬到了燕子坞。前院却根据石慧的要求大家改造,石慧打算在这里开宗立派。

毕竟没有意外的话,她可能要在这个世界呆上二三十年,总要给自己找些有意义的事情做。

“主人,外面有人送来了拜帖!”

石慧将手上的勺子递给乔峰:“峰儿自己吃好不好?”

“好!”乔峰迫不及待的接过勺子,自己开始舀饭。只是他人小,勺子拿的不稳,就少不了吃一半撒一半。

石慧接过拜帖,却是曼陀山庄送来的。

曼陀山庄知道燕子坞有了新主人,却不知道是石慧,故而送来拜帖前来求见,多半是为了试探“新邻居”。

石慧令人送了纸笔过来,亲自回了帖子。等她让人将帖子送出去,乔峰的大半碗饭已经贡献给土地了。

令人再给他盛饭,已经让他自己吃。待他吃饱了才让人扫了地上的饭粒去喂鸡,亲自带小家伙下去换衣服。

曼陀山庄那边,正如石慧所料,送来的拜帖是想要试探一下新邻居。自从知道燕子坞有了新主人,王氏就闹腾个不停。老庄主令人到城里一打听,才知道官府发卖慕容氏产业,有人买下了燕子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