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骑马还故乡(第2/2页)

起笔千钧,几行字直下,风雷隐隐。

回到辛弃疾二十二岁那年,他带领家乡子弟兵二千人,在济南起义。这一年,适逢金主完颜亮迁都开封,并准备大举侵犯南宋。征兵征粮,鸡犬不宁,中原各地百姓都在蕴酿起事,正是辛赞等了多年的大好时机。

辛赞没有看到这个局面,他于一年前怀着遗恨病逝。但他对辛弃疾的培养是成功的,从十八岁起,辛弃疾就凭着出众的文才,得到了去金国都城考进士的机会,他去了两次,考试事小,刺探敌情事大,金国的政局变化,军队调动,一一落入这个年轻人明亮的眼里。

起事后,辛弃疾率部投奔了最得声望的耿京义军,被任命为掌书记,管理所有文书事务。耿京非常欣赏他,把帅印也给他保管。

辛弃疾碰到了两次义军存亡的危机。第一次,他的同乡,另一支济南义军的首领,义端和尚,在经辛弃疾劝说归入耿京军队后,忽然从辛弃疾的帐中偷了帅印逃跑,想献给金人立功。

耿京大怒,面临着军法从事,辛弃疾单枪匹马,连夜追击,夺回帅印,砍下了叛徒的头颅。

第二次,是在义军决定归附南宋政府,收编为正式军,以便南北呼应统一行动时,辛弃疾作为义军代表,南下面见宋高宗赵构。回去的时候,却得到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暗杀的消息,义军失去首领,一部分溃散,一部分被劫持着投降了金国。愤怒之中,辛弃疾带着五十余骑人马,千里奔袭,直入叛军大营,措手不及地捉住张安国,并召集了一万多名义军,马不停蹄,南渡淮水,投奔了南宋。

年轻的辛弃疾,战斗力之悍勇,个性之雷厉风行,应变力之高,已经有了未来的名将风采。

我想象,当马蹄终于踏上了淮河南岸,紧张的神经总算可以松弛,他也会情不自禁地勒马回望吧,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背后,是沦陷的故乡,祖辈的墓园;前面,是从没去过的江南,朝廷所在的方向,精神的故国。

他的心里,会交织着多少壮志和忧愁?这样的心境,很久以前,闻鸡起舞击楫中流的祖逖有过,围城中月下白衣吹胡笳的刘琨有过,自恋又骄傲的大将军桓温,也曾有过……那些以一己之力,要力挽狂澜的人,不管外表多么务实,坚毅,骨子里,都有着种英雄主义的浪漫。

英雄骑马还故乡。现在,轮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