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京都:菊雄书店(第2/4页)

日本现存最早的印刷版城市地图是宽永三年(1626)左右出版的《都记》,左下角有木村兼葭堂、富冈铁斋等人的落款。画面狭长,南北由一条通至七条通,东西自寺町通至二条城,详细标注了京都都城的寺庙、街道、区域名称,呈现方格状的古都格局。平安京时,朱雀大道以东为左京,以西为右京,分设左京职、右京职,后来因右京地势低洼,日益衰颓,东部的左京逐渐成为京都的中心地带。16世纪末以后,丰臣秀吉改造京都,重新规划,譬如将寺庙都集中在御所东侧,以便征税与防御。《都记》所绘的京都虽与今天有一定差距,棋盘式的构造却古今一同,御所、二条城、乌丸通、室町通、寺町通、百万遍、本能寺……仍能看到这些熟悉的地方。《都记》以后,京都城市绘图层出不穷。比之“地图”,“绘图”的意义更宽泛,表现范围更广,有些也不是那么严格遵守地图绘制的比例规则。

延宝六年(1678),林吉永刊行《新板平安城并洛外之图》。贞享三年(1686),刊行《新撰增补京大绘图》,长1.66米,宽1.24米,尺寸比之前所有的京都绘图都要宽大,亦不同于之前的单色印刷,有绿、红、黄诸色,明丽鲜艳,内容也丰富很多。东北有比叡山,北有松尾大社、实相院、上贺茂神社,东有东山,西有岚山,高野川、贺茂川汇入鸭川贯穿整个京都,在四条大桥附近转向西南,自南端京桥而出,流往桂川。山水合围下的城坊秩序井然,教人想起自银阁寺北侧的小道登上大文字山,俯瞰整个京都的心情。大文字山高不过四百余米,因每年8月16日在山中点燃“大”字火床而得名,在“大”字中央恰可将京都揽入怀中。

天保二年(1831),书商竹原好兵卫出版更大版本的京都地图,长1.79米,宽1.44米,比例大约为1:4500,道路名、町名之详细、准确,毫不逊于近代地图。到幕末为止的三十余年内,此图不断重版,是19世纪京都的基本地图。上有书肆名“皇都书房 文丛堂 竹原好兵卫”,地址在“三条通麸屋町西北角”,并详细标注勘查者、绘师、雕工的姓名。颜色比林吉永版更丰富,为六色印刷:墨版基础上有土黄色市街、青色河川、薄褐色神社佛阁、深青色禁苑宫邸与贵族居所、翠色山峦。

大文字山顶俯瞰京都

都市全景图盛行的同时,禁苑、公家贵族居所分布图也渐流行。如延宝五年(1677)林吉永版《内里之图》,所绘范围北起今出川,南至法皇御所,东起真如堂,西至乌丸通。幕末出版的《御内里图》是当时到京都来的外地人喜欢买的纪念品,图中有紫宸殿、清凉殿、建礼门、建春门、宣秋门、日花门、月花门等,并标注宫中岁时节令,譬如元日要拜四方,正月七日有白马会,十六日有踏歌会等。御所、公家贵族宅邸、武家宅邸、寺庙之外,散落都城棋盘方格内的,是一间一间“町家”,即京都的商家。昔日宫禁已成国有公园,林木蓊郁,附近居民早晚散步遛狗。町家商店几经人事变迁,浮沉凋敝,尚有店号保留至今。

延宝五年(1677)林吉永版《内里之图》,所绘范围北起今出川,南至法皇御所,东起真如堂,西至乌丸通

大幅地图之外,尚有便携式的小地图和品类繁多的观光游览图。比如三村晴山所绘《京都樱花一览之图》(嘉永年间)、横山华山所作《花洛一览图》。而今京都各式地图也五花八门,旧书店、美食、咖啡馆、寺社、赏花、枫叶……任何主题都可有相应的地图。路边的导览地图也极便利,因而在京都并不易迷路。且迷路也无妨,不论从哪条巷子走下去,都能有好风景,邂逅神社、寺庙、花店、书店……常有惊喜。刚来京都时由家到学校喜欢探索不同路线,只要抬头看到大文字山的“大”字仍然面向着我,就觉得安心,知道方向没有错。深巷寂静,拐过一片民居忽而看到大片墓园,黄昏晚钟响起,放学的小孩子唱着歌谣走过去。这一幕印象极深。后来知道这是金戒光明寺境内的墓地,日本近代名画家竹内栖凤即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