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凭君莫话伤心事,尽在含情不语中(第4/5页)

《文选》说“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不食。”这两句是说曹植曾经向曹操要求过,要娶甄宓,可是曹操还是把甄宓嫁给了曹丕,这让曹植很郁闷。《文选》又说“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缕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馋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赍植。”这一段就是李商隐那句著名的“宓妃留枕魏王才”的由来了。是说,甄宓死后,有一次曹植从自己的属地到都城来见曹丕,曹丕突然良心发现,把甄宓以前用过枕头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于是就有了创作洛神赋的冲动。《文选》说“植还,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原来《洛神赋》是曹植在洛水边做的一个梦,从“梦的解析”与“周公解梦”的角度来看,他梦到甄宓纯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就是他对甄宓思念的抒发,所以原来名叫《感甄赋》,就是感念甄宓的赋,题目的意思明白如话,是后来魏明帝曹叡读到,觉得这样实在是太赤裸裸,太有损于自己父母的形象,才通过皇帝的权力把它改名为《洛神赋》的。

后世不断有人质疑《文选》的这段李善注,认为这段话有明显的附会演绎的成份,当然,我们也确实可以看出这里面确实有些附会的成份,但反过来也说明,那就是至少到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甄宓与曹植之间是有着情感故事的。

比《文选》更早、更有说服力的是南北朝之前东晋顾恺之的那幅名画《洛神赋图》,它画的就是曹植与甄宓在洛水边梦中相会的图景,它的宋代摹本现在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那么顾恺之又是凭什么来演绎曹植与甄宓的故事的呢?当然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曹植自己的那篇《洛神赋》。曹植明明白白有一篇《洛神赋》在那里,它到底写的是不是与甄宓的事呢?

有人说是美人香草之喻,是像屈原那样,借男女之事向君王表忠心,曹植对他那个要置他于死地,逼着他写出七步诗的那个狠毒的哥哥,有可能写出这么千古传颂的表忠心之作吗?对他的侄儿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

还有人说,赋的名字原为《感甄赋》,是因为曹植当时的封地、住地是在鄄城,古代“鄄”与“甄”同用。这未免有点钻牛角尖儿,从文中内容来看,这是一点儿都扯不上的。

最后还有人说,这里的“感甄”一定指的就是甄宓吗?曹植《洛神赋》上来第一段话就说“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洛水神最早传说是伏羲的小女儿宓妃,恰好是甄宓的这个宓字。如果说这纯属巧合,后一句又说感楚王神女之事,那就是再强调男女情感之事,这在伏羲的女儿宓妃的身上可是没有任何典故的,再加上题目有个“感甄”,这样一来,曹植的创作意图我以为那是非常明显的了。我就不明白,后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信正史,因为正史里没提就要抹杀曹植与甄宓之间这么明白如画的情感呢?

说起来,因为那种浓烈的情感被掩藏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对甄宓,那个三国时代最美丽女子的美丽情怀已经渐渐陌生,但你至少应该知道有一种步伐叫“凌波微步”,《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到底是从哪一位神仙姐姐那儿学来的这么神奇美丽的步法呢?原来,它是甄宓来到曹植身边时的姿态,《洛神赋》里说她踏着凌波微步而来时,那“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身姿里又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