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第2/8页)

大内前州桥东街巷

大内前州桥之东,临汴河大街,曰相国寺。有桥平正,如州桥,与保康门相对。桥西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近南即保康门潘家黄耆圆①。延宁宫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街西保康门瓦子。东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近东四圣观、袜袎巷。以东城角定力院②,内有朱梁高祖御容③。出保康门外,新建三尸庙④、德安公庙。南至横街,西去通御街,曰麦稍巷⑤口。以南太学东门、水柜街余家染店。以南街东法云寺。又西去横街张驸马宅。寺南佑神观后门。

[注释]

①圆:即“丸”字。黄耆圆,大概是卖丸药的药店。②定力院:五代时就已存在的皇家寺院。廖莹中《江行杂录》记载,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军汴京时,其母杜太夫人正在定力院设斋礼佛。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一云:“定力院在蔡河东水门之北,元末兵毁。”③朱梁高祖:即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御容,皇帝的画像。朱温的画像是五代时著名画师王霭所绘。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云:“王霭,京师人,工画佛道人物,长写貌。五代间以画闻。……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霭笔也。”④三尸庙:供奉三尸神之庙。清周城《宋东京考》卷十六云:“三尸庙在保康门外,祀三尸神也。始建未详,后废。按修真家言,凡人身中有三尸神,常以庚申日,乘人寐时,将本人罪过奏闻上帝,减其禄命。上尸名彭踞,中尸名彭踬,下尸名彭,每遇庚申日守夜不寐,则三尸不得上奏。”⑤麦稍巷:即麦秸巷。“稍”是“稭(秸)”字之误。

[译文]

皇宫大内前面的州桥的东面,临汴河的一条大街,往东不远就是相国寺。相国寺前有座桥,和州桥一样平整,南面正对着保康门。桥西面有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靠近南首是保康门潘家黄耆丸店铺。这里的延宁宫女道士观,一般人很难进入。街西是保康门瓦子,往东去顺着城墙一带都是客店,南方的官员、商人和军官人等,都在这里的客店休息。临近东头的是四圣观、袜袎巷。再往东的内城角处是定力院,院里面有梁太祖朱温的画像。出了保康门外,有新建的三尸庙、德安公庙。往南到横街,往西通向御街的是麦秸巷。麦秸巷口往南是太学东门、水柜街余家染店。再往南去的街东是法云寺。又往西去的横街是张驸马府宅。法云寺的南边是佑神观的后门。

相国寺内万姓交易

相国寺①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②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幕露屋义铺,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近佛殿,孟家道冠、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③、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④货术、传神之类。寺三门阁上并资圣门,各有金铜铸罗汉五百尊、佛牙等,凡有斋供,皆取旨方开。三门左右有两瓶琉璃塔,寺内有智海、惠林、宝梵、河沙。东西塔院,乃出角院舍,各有住持僧官,每遇斋会,凡饮食茶果,动使器皿,虽三五百分,莫不咄嗟而办。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戏,右壁佛降鬼子母揭盂。殿庭供献乐部马队之类。大殿朵廊,皆壁隐楼殿人物,莫非精妙。

[注释]

①相国寺:汴京城中一所著名的佛教寺院。初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后来荒废。唐初曾为郑王府中花园。唐中宗神龙年间,僧惠云在此建为佛寺。景云元年(710年)睿宗李旦即位后,因为睿宗曾被封为相王,于是将此寺改名为相国寺。北宋初年,相国寺大门前匾额题字曰“相国之寺”。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重建相国寺三座门,上有门楼甚雄伟,大宗皇帝亲笔题额为“大相国寺”。②大三门:即宋太宗至道二年重建的相国寺大门。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二云:“太宗皇帝至道二年,命重建三门,为楼其上甚雄。宸墨亲填书金字曰‘大相国寺’,五月壬寅赐之。”③幞头:古代一种帽子的样式,起于后周,唐宋时都很流行。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云:“幞头起于后周,一名四脚。其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脚系脑后。故唐装悉垂脚,其改为硬脚,史不载所始。故莫知其的自何时也。”④日者:古代以占候卜筮为职业的人。春秋时已经有这一名称,《墨子·贵义》云:“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史记》中有褚少孙补作的《日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