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第3/5页)

再加上他要学的又不是特别复杂深奥的鞭法,而是四岁的小女儿在学的鞭法,对于大人来说,还算是比较容易的。

只要……不跟夫人比。

在读书上他可以做夫人的先生,但是到了跟武艺相关的东西上,那他就被秒成渣渣了。

一般的男子,武艺根本就没法跟夫人相比,魏时在这方面也属于一般人。

但是在官场上,魏时从初出茅庐的时候起,到如今的封疆大吏,都在不断的给人惊喜。

尤其是做平江府知府的这五年,平江府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亲临这里来瞧一瞧,还是直接从户部统计的账册上来看,五年的时间,平江府的确是跟以前不一样了。

与此同时,平江府还带动着周围的地方一块儿发展,比如说他们的商品,已经卖到了邻地,甚至是外族人那里,这中间光是转运,就需要经过不少的地方,同时也带动着这些地方的发展。

平江府换了那么多任知府,其中也不乏能臣干吏,可谁也没做到这般地步。

朝廷这边早就好奇过有关于平江府的治理了,大靖朝有十三个府,最是偏僻贫困的平江府都已经跃居到中等水平了,如果能把这经验借鉴过去,能在整个大靖朝推行,想想都让人觉得激动。

魏时把自己先前做的计划书,连带着自个儿的笔记都一同上交给朝廷了。

读书的时候,他有做笔记的习惯,到了做官的时候,慢慢的也就把这习惯给改了,也就是后来到了平江府,各个方面都牵扯重大,由不得他不小心、不仔细,便又捡起了做笔记的习惯。

把自己计划实施的每一条,已经在实施的每一条,以及带来的影响和反馈,全都如实的记在了自己的笔记上,好的经验要吸取,不好的经验就要避免了。

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所有的经验都是只能是自己攒下来的,他要是不把这些东西记住,在同一个地方摔跤的次数就会增多。

在诸多大臣的研究下,包括太子也都参与在内了,有关于航海伯对平江府的治理,确实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并不多。

有赖于平江府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缘由,这几份计划才特别的合适,可以说这就是为平江府专门制定的计划,不是其他地方改改就可以用的。

令人惋惜的同时,又让人觉得敬佩。

平江府的局面已经打开了,谁都想知道这么一个偏僻、寒冷、底蕴不足的地方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无论是皇上,还是太子,都不打算近几年把航海伯调回京城。

这其实是有悖于两个人最初的计划。

当今年事已高,纵然是帝王,也不可能真的活到万万岁,相反跟普通人比起来,他都不能够去刻意的回避自己老去和将会死去的事情。

跟太子同龄的航海伯,各方面都很突出,太子也用得很顺手。

这是皇上要留给太子的人手,在东宫做属官得到的历练毕竟有限,反倒不如放到朝堂上,甚至是到地方上也历练一番。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魏时被调到平江府就没指望着他能够做出这么一番功绩来,主要还是存了历练的心思,官员没有外任的经验,是很难再能够继续往上升的,另一方面这对于以后的路,也尤为重要。

之所以选择平江府这个地方,也是基于这一点原因,大靖朝之前还从来都没有任命过三十岁之下的知府,如果要按重要程度给十三府排个顺序的话,地广人稀、偏僻又寒冷的平江府一定是排在尾巴上。

所以皇上本来只是想让魏时在平江府待上两任的,多积攒一些经验,镀一镀金,再把人名正言顺的给调回来,日后作为太子的左膀右臂。

可是看着如今平江府的大好局面,已经是不舍得往回调了。

最起码现在不行,得多等几年,让平江府发展的更好,把这个有利的局面彻底稳下来之后,再考虑把航海伯调回京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