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第4/6页)

初见魏大人,太子都没敢认,五官还是原来的五官,双眼甚至比之前更加深邃有神了,就是这肤色,真真是折损了不少的俊朗。

“魏大人一路辛苦了。”

来之前明明想好了很多的场面话,想夸一夸魏大人,想夸一夸魏大人身后这一万两千五百人,这些人近乎是拿着性命在去为大靖朝拼搏了,给予什么样的赞誉都不为过。

魏时知道自个儿黑了,整天在海上飘着,不被晒黑那才怪了呢,但是没有出海的太子,怎么瞧着好像也黑了,而且还……糙了不少。

“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君臣之礼也还是要守的,场面话更是要说,虽然他现在特别想问一问,太子是不是一直在这海边守着了,所以才会这么及时的接到他们,才会被晒得这么……黑。

慰问了友人魏大人,太子这才把目光转向其他人,代表朝廷,慷慨激昂的说了一番赞语。

紧跟着又是接风洗尘,一直到晚宴之后,魏时跟太子才有单独说话的时间,迫不及待的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早就知道魏大人会这么问了,太子倒是也没瞒着。

“这事儿算是凑巧了,从安南国带过来的稻种,今年正在南边大面积普及,孤正好负责这事儿,也是正好到了这个地方,大概待了有三四天了吧,本来打算明天就启程回去的,谁承想正好赶上你们回来了。”

这事儿还真挺巧的,都能写进书里了。

不过,不管是他们远航,打通航线,跟各个国家建立友好贸易关系,还是太子大面积推广粮种,都是值得也会被写进史书里的,供后世之人学习。

这么一想,一年多的辛苦,四年多的坚持,也都是值得的。

“既然您在这儿,那我们还用等圣上的消息再回京吗?还是直接跟着您一块回去?”

一年多没着家了,魏时是真想念家里人,想回家的心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一下子带一万两千五百多人回京,太子就算是有这个权限,也不想要这么扎眼,储君不是那么好做的,人言可畏。

不过,只带魏大人自己回去还是可以的。

“其他人得在这边等着了,魏大人可以跟着孤直接回京,向父皇回报这一次的行程,也能早点回家见妻儿了。”太子打趣道。

魏大人可是个相当恋家的,除了上次赈灾,还有这次出海航行之外,基本上是走哪儿,就把妻儿带到哪儿,远哥儿那孩子,基本上是魏大人手把手教起来的。

这么恋家的人,在男子里头还是比较难见到的。

父子情深,夫妻情深,一家人和乐,也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和担当来。

他自认也是一个能够协调好家庭关系的人,当然了,跟魏大人是比不了,毕竟东宫妻妾多,不像魏大人,如此之情深,弱水三千,只饮一瓢。

心软的人,才让人敢用。

安排好了回京的事儿,接下来说的就全都是公事了,太子关心出海远航的事情,这一路上的沟沟坎坎肯定不少,收获必然也是多的。

另一方面关于新稻种的全面普及,这些情况也得要告知魏大人一声,毕竟这位才是把新稻种从安南国挖掘过来的人,必然对这事儿挺上心的。

两个人絮絮叨叨的一直聊到半夜,越聊脑子就越亢奋,不管是刚刚从海上下来的魏时,但是已经连轴转了好几日的太子,都特别兴奋。

魏时是因为粮食,在皇庄培育了三年的新粮种,根据预估可以提高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产量,能多养活不少人,而且这新粮种还是比较抗旱的,真要是再遇上旱灾,情况应该会比之前好很多。

太子则是因为那片广袤的天地,还有巨大的商机,大靖朝鼓励商业发展,而且并没有特别压制商人的地位,从这一点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大靖朝是愿意让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知道商业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