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二更(第2/3页)

作为也没去过海对岸的人,他说话的语气可不能太过笃定了,一切都是猜测,一切都是想象。

太子的眉头已经皱起来了,作为一国之储君,哪怕大靖朝四海升平,但仍旧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忧患意识。

未知的东西才是最可怕的,海的另一边如果真的有一处面积不逊色于大靖朝的地方,也拥有像他们一样多的人口,甚至更多。

那可就不仅仅是什么稀罕植物的事儿了,临近的几个小国家都不成气候,那海对面的国家呢。

虽然不知道魏大人的猜测是否准确,但也确有其合理处,一条河能有对岸,海应该也是一样的。

这事儿必须得要告知父皇,作为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国家,也该去看看海的那一边到底是什么,最好是处无主之地,幅员辽阔,土壤肥沃。

太子仔细看向魏大人,这样的头脑待在兵部实在是可惜了,而且朝廷如果真的准备要出海的话,如果海的那头真的是一大片可以被征服的土地,那父皇之前针对兵部的计划就必须要改一改了。

大靖朝的兵力强壮,四周又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得到的国家,关键是这些武将,上战场打仗或许可以,但是上朝堂,尤其是辖制一个部门,就太不合适了。

父皇一直都不满兵部做事的效率,练兵、打仗是武将的事,但是具体的管理和安排,还是文臣更合适。

依照父皇的推测,几十年内,边疆怕是都不会有大的战乱,趁着这个机会,也要把开国时立下的规矩改一改。

不管是兵部,还是军队,都不能再是武将的一言堂,文臣不单单是要在其中分得一席之地,甚至在练兵和打仗之外的事情上都要占主导地位。

文臣和武将的圈子都是排外的,父皇之所以把魏大人掉进兵部,一来确实是存了历练魏大人的想法,二来也是因为魏大人的身份,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如假包换的文人和文臣,但同时也是刘唐将军的女婿。

刘家在武将当中的地位举重若轻,魏时去兵部当差肯定是不会被为难的,只要打开一个缺口,有一个文臣能够在兵部里头说得上话,挤进核心的圈子里头,后续就没那么困难了。

这些心思不足为外人道也,也就是一国之君能跟储君说一说。

不过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如果真要出海的话,还是要用武将,也不知道父皇会不会把对兵部和军队的改革延后。

魏时当然无法知道天家父子的心思,所占的高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

魏时除了想赚些银子养家糊口之外,所求的不过是无愧于心,既要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官服,也要对得起自个儿的良心。

这并不能算是无欲无求的圣人,但跟大多数人比起来,也确实是淡泊了些,这大概也是他对太子的态度一直都很自然的原因之一吧,既然无所求,也就不会纠结太多。

太子喜欢听魏大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魏时呢,也确实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他做不到的事情,太子可以做到,两个人相处起来感觉也确实舒服畅快。

因此,在回京的路上,两个人不是骑马以错开一个马头的距离并行,就是坐在同一辆马车上,畅所欲言,从救灾抗旱谈到海外世界,从造船技术聊到工匠待遇……

较之兢兢业业但是存在感不高的大皇子,魏时反倒更像是太子的兄弟。

不过,魏时之所以敢同太子来往的这么亲近,一方面,确实是受到了太子人格魅力的影响,那更重要的还是大皇子和三皇子的态度,两个皇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竟然都这么佛系。

这说明太子的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而且当今总共就六个皇子,除去一个太子之外,再加上两个不争的,这就已经占了一半了,剩下的三位皇子真的是没什么优势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