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一更(第2/3页)

名单足足列了有三张纸,捐献最多者三万石,最少者八百石,林林总总加起来,竟达到了二十万石之多。

魏时曾经在户部待过一年,主管的便是羊丰府清吏司,在没有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下,羊丰府一年所产的粮食也才就只有二十万石。

当然了,羊丰府的粮食产量和税收一直都是排在尾巴上的,南方富庶一些的州城,财政收入都要超过羊丰府。

忠义牌坊算是没白给,一个名头引来了一处粮仓,倒也算是互赢。

“咱们路上带个百十石的粮食就够了,剩下的都留给这些流民,不过这么下去不是个法子,粮食发完了,这些人难道还要去乞讨、去打零工吗?”

用膳礼仪合乎典范的太子,并不讲究‘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这会儿拿着筷子,照样能同人聊天儿。

跟在路上的膳食比起来,在平江府这边,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有肉、有菜、有汤、有饭,而且总算不是大锅饭了,小抄才更有味道。

魏时也不知自个儿怎么就莫名其妙跟太子相熟了,表面上‘少年老成’,实则嫩壳子里装了一个老灵魂的魏时,跟同龄人其实是不太能够聊到一块儿去的,哪怕是刘钰和曹安,能够成为朋友,完全是因为三个人都不怎么重规矩,且都有着对美食的一腔热爱和赤忱。

其他的方面,为人处事的态度,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见解,就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两拨人了。

太子应当是真正的少年老成,而且是一个极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与之交往,哪怕身份上有着巨大的鸿沟,也仍让人觉得处处契合。

很舒服,说句有些大言不惭的话,真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一般。

魏时原本就不算怎么谨小慎微,相熟之后,说话也就更能放开一些了,太子敢问,他就敢答。

“平江府的面积几乎是东原府的两倍还要多,人口却不及东原府,还有不少地方能够被开荒,整理出不少良田来,不如效仿去年治蝗虫的办法,把灾民安排去开荒,这次不发银钱了,改发粮食,灾民手里的粮食积累多了,可以自行找块地方去开荒,或者拿粮食跟官府换地。”

勤劳饱肚,总比只伸着手讨饭要强。

“不过,这些事儿肯定要交给当地的官府来办了,怎么着也得再花上几个月的功夫,而且哪块地方适合开荒,也都只有当地人才清楚。”魏时补充道。

“确实是个法子,就是粮食的比例有些难以捏拿,有的人家劳动力多,可能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挣足口粮,等这些粮食都发完,银子和良田都有了,有的人家只剩下老弱妇孺了,压根儿就攒不下粮食来,等官府把粮食都发完了,这些人不还得要以乞讨为生。”

太子揉了揉眉头,头一次出门办事,又是关系到十几万人生存的问题,总是想着要尽善尽美。

魏时倒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不管什么样的规则都有空子可钻,粮食的比例拿捏的再是精准,这些开荒的灾民也照样会分出三六九等来,而且是必须分出三六九等。

否则的话,干不一样的活,拿一样的粮食,这又何尝公平。

这些灾民在东原府的时候,家境也不都是一样的,可能有的人家坐拥十几亩粮田,有的人家只能四处打零工,移居到平江府,又何必强求要一样的产业。

魏时的大胆之处就在于,他是真敢把这些话捏碎了、揉开了说给太子听,大概是皇权意识不够强烈,就好像他的诗作和杂文永远都没有灵气一样,这种需要潜移默化的东西,对于他这个‘老灵魂’而言,太难了。

这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对太子来说还是相当新奇的,早年间的先生和如今的太傅,在教导他的时候,很多话都是不敢说的,很多事情也都不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