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国庆节快乐(三更合一)(第4/7页)

“不必叫我大人,我同你伯父是多年的好友了,虽然分隔两地,久未能见面,但时常有书信往来,你也叫我一声伯父吧。”沈舟态度很是宽和的笑了笑。

“沈伯父。”魏时从善如流,比起‘大人’这样的称呼,当然是‘伯父’要更亲近一些,只是未经允许,他也不能上赶着往上爬。

“这就是你写的策问?我得慢慢看,你先在我这书房里找本书,坐到一边翻翻。”

好吧,就像是一个亲切的邻家大伯一样,一点都不像是出那么难策问题目的一个人。

沈伯父书房的书架够大,里面摆满了书,大多数都是魏时没有见过的,看名字不光有治水相关的书籍,还有手工作坊、种植、喂养家畜……各种各样的书。

涉猎可以说是相当广泛。

魏时昨天,一本治水的书看到半夜,如今想起来脑子还觉得有些混沌呢,有些句子,字个个都认识,句意也能弄得通顺,但不代表着就能理解了。

这就跟算学题一样,能够看得懂题意,然,不会解,能有什么用。

所以今日魏时刻意避过了这些,他没怎么接触过的相关书籍。

只拿了一本论语,这属于入门级别的书,开蒙的头一年就要学,魏时早就已经倒背如流了,看这个总不会让他觉得头大。

时人都有在书页上批注的习惯,因此不出意外,这本论语上也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圣人曰,温故而知新。

但这论语,魏时不知道翻看过多少遍了,在有限的年纪里,想要再自己品会出新意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但是看旁人的批注,总会发现一些自己没想到过的点。

有些他可以接受,有些他不能接受。

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对他而言都有所裨益。

很快,魏时就沉浸在这本做了批注的论语里了,没注意到沈舟频频抬头看向他。

原本出这个题目,沈舟就存了为难的心思,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光是看科举有关的书时间都不够用,根本就不太可能了解过治水。

自然也不可能写得出来他想要的策问。

跟作诗、写杂文不同,策问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问题,要言之有物才行。

依着老友在信里的意思,是想让他收魏时做弟子,他当然要好好考察一番了。

不仅仅是要考学问,更重要的是品性,他可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弟子,是一个会弄虚作假的人,是一个品性有暇的人。

不得不说,魏时的这一篇策问是讨了个巧,能够让他看到人品、能力和学问。

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篇策问它跑了题。

也真是够让人哭笑不得了。

一个乡试的解元,审题的能力还是有的,不可能审错了题目,从而将文章写跑了题,只能说是有意为之。

不过这文章确实言之有物,从写的文章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

他这么多年都没有收过一个弟子,一方面的确是因为跟着他做学问太苦了,很多出身好的子弟即便性子能够耐得住,身体也是靠不住的。

另一方面,是他收弟子的要求确实高,学问和能力就暂且不提了,这两样是万万不可缺的,另一方面就是品性,他不只希望自己的弟子品性高洁,还要踏实才行。

学问好、能力强的人,得志早,收到的恭维也多,往往都是不怎么踏实的,说难听点就是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非得吃点苦头才行。

他可没这么多心思去调Ⅰ教一个人的品性。

是以,这么多年来他是一个弟子都没说。

魏时年纪轻轻就中了举,学问应当是不错的,再加上他的身世,能够做到如今的程度,不管是学习能力还是心性都是拔尖的。

如今再看这篇文章,还算踏实,没说什么不现实的话,不管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基于现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