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第2/3页)

所有参加乡试的考生都在这府城聚集着呢,在大街上遇到实在不是一件小概率的事情,更何况这两个人一问一答的是困扰众人的一道大难题。

于是乎,魏时和刘子成两个人反应过来的时候,身后已经跟着七八个考生了,炯炯有神的看着他们,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看着魏时,毕竟他才是答题解题的那个人。

魏时拱手笑了笑,还没来得及互通姓名,就有数个问题打过来了。

得,本来是看书累了,出来逛逛街放松心情的,现如今反倒是讲起了算术题。

也罢,一个也是讲,两个也是讲,七八个也是讲,就当是开一小班教学了。

小班慢慢变成了大班,一中午的时间全都耗在了这道数学题目里,讲到最后,他的不少‘学生们’都可以讲这道题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得以从这场教学里逃脱出来,跟众人一块儿去酒楼用膳。

大家虽然是竞争者,但也没到互成仇敌的地步,同一年参加乡试的考生,某种程度上也算是zhengzhi资源了,多来往总是没有坏处的。

年仅十四岁的魏时,因着最后一道数学题颇受重视,尽管他并不是院试的案首。

说来也巧了,除了刘子成之外,在座的还有两个院案首,甚至其中一个还是小三元。

十八岁的小三元郑家逸,可谓是春风得意,虽说也败在了最后这一道数学题里,但是对乡试解元仍旧抱有信心。

毕竟据他所知,做出这道题目来的就只有魏时一个人,再说魏时其人,今年方才十四岁。

而且据他所知,魏时也并不是院案首,就算算学学的好,可乡试又不止算学这一门科目,仅算学一科考得好,还不至于对解元的位置构成威胁。

作为同一年参加乡试的考生,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打听一下竞争者的实力。

不过在这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里,不可能把所有的考生都打听个遍。

除了姓名和籍贯之外,也没办法把所有的考生拢到一个表里排名次,毕竟院试都不是在一个地方考的,不一样的考题,不一样的考官,根本无从做比较。

所以大家一般能打听到的,除了跟自己沾亲带故的考生之外,就是院案首了,每一个院案首都是一整个州里的获胜者,同时也是乡试解元最有力的竞争者。

除了院案首之外,除非是什么来头大的考生,否则的话,在乡试的大多数考生眼里,也不过是籍籍无名之辈。

像魏时,除了出自阳州城的考生,来自其他地方的,压根就不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人家也没把他当成回事儿。

倘若不是这最后一道算学题目,他可能都捞不着坐在最前面这一桌。

这也就不难奇怪郑家逸为什么不把魏时看在眼里了,算学这个科目同其他科目不同,甚至牵扯都不太大,天下闻名的博学之士,有的都不是精通算学。

相反,一些连功名都未考取的子弟,对算学倒是精通的很。

如果魏时是策问或者杂文特别出彩,那郑家逸或许还会担忧一二,算学就算了。

作为还在苦苦等待成绩的考生,聚在一块儿除了讨论考题,大概也没什么旁的事情可以做了。

魏时不喜出头,再加上他年纪小,很少会有人主动向他请教,所以酒席之上,大都是三个院案首在说话,没法子,谁让请教他们的人一波又一波呢。

魏时也就顶多被问上一两个算学题目,这又不像策问和杂文,引经据典能说一大堆,就算是把算学题目的步骤都说出来,那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不过,魏时还真因为算学,在同年的考生当中迅速积攒了一波名气。

最后这一道,让众人难到一点思绪都没有的大题就不说了,旁的题目,魏时讲起来也头头是道,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