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天晚上的故事——私房菜(第4/39页)

所以,现在很多媒体和个人向他推荐美食,穆雷都无法调动起太大的积极性。但这次,他找到了久违的新鲜感——这个男人向他推荐的“膳品居”,竟然让他有种立刻前去品尝的冲动。如果不是有那些复杂的规矩,他真想明天就去。

希望这家私房菜馆真有他说的那么好,不要令我失望。穆雷暗忖,我渐渐老了,味蕾开始退化,在这之前,我能找到那记忆中的滋味吗?

穆雷有个儿子,叫穆东城,39岁了还没结婚,说是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实际上是 还没玩够,不想受婚姻束缚。穆雷也懒得管这么多,由他自己。

穆东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也跟着父亲吃遍了天南海北,对美食充满了 热爱。在吃方面也是个行家,现在是一家美食杂志的主编。穆东城近水楼台,经常请父亲作为特邀嘉宾,推荐美食。穆雷也会对儿子的杂志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在两父子的配合下,美食杂志办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穆东城自然很受领导器重。

在知道“膳品居”这个地方后,穆雷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儿子。他先打电话到膳品居预定了时间——定在下个星期三。再打电话给儿子,问他下周三有没有时间和自己去一趟岳川古镇。但穆东城说,下周正好要到越南去制作一期关于越南美食的节目,去不了,穆雷只有打电话给几个老朋友,邀约一起去品鉴美食。

穆雷的这几个朋友,都是些五十多岁、对美食文化颇有研究的老饕。当然跟穆雷一样,美其名曰“美食家”,个个都是在餐饮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中以穆雷名气最大。他们得知穆雷又觅到了新的吃地儿,而且是家颇有神秘感的私 房菜馆,都毫不犹豫表示愿意前往。六个人很快就凑齐了。

星期三上午,穆雷和五个朋友聚齐后,开了两辆车,直赴榔坪县岳川古镇。

车上,几个老友谈天说地。其中一个众人称为老苏的胖子对此行明显十分 期待。摇头晃脑地说:“虽然这家私房菜馆我们还没去,但我现在已可判断,其主人一定是非常懂吃之人。”

“何以见得?”老陈问道。

“只凭他定的一条规矩——吃饭的人必须6到8人之间——就能看出。”老苏分析道,“一桌肴馔, 必有一套完整的结构。从开始的冷盘,到热炒、大菜后是点心和汤,如同异常完整的戏剧,这台戏不能一个人看,只看一幕又不能领略其中的含义,6到8人正好。”

“有道理。”老陈赞同道,“如此说来,那里不兴点菜,大概也是类似原因,真正技艺高超的厨师,如果心高气傲的艺术家,必须依当天的心境和灵感,随心所欲的发挥。才能创造出最好的作品,如果点什么做什么,作品便只有匠气,没有灵气了。”

穆雷开着车,听后座的两个朋友高谈阔论,不禁笑道:“你们说的头头是道,但也只是猜测,我有言在先,哪家菜馆我可没吃过,要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你们可别

埋怨我。”

“不怪你怪谁?”老苏笑着说,“老穆,咱们说好,那家的菜咱们吃上几道,要是发现言过其实,咱们立刻打道回府,你的重新请过。”

“行啊,不还吃的话,我请你们一人一桶方便面,”

车里的几个人一齐大笑起来。

榔坪县离市区并不远,半个小时就到了,古镇离县城还有二十多公里,十点半,美食家一行就到了风景优美的岳川古镇。

这个地方,和极度商业化的丽江,凤凰古镇不一样,岳川古镇没有酒吧,工艺品店和如织的游人,甚至连张报纸都买不到,这里有的只有清新的空气,淳朴的

原住民和闲散的慢节奏生活,能定居在这种地方,耐得住清闲和寂寞的人,自然具有超脱于常人的品性和气韵。在这里开一家私房菜馆,显然赚钱不是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