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记(第3/5页)

耐心点/对待爸妈/多些善解体谅/别管/他们曾经的/荒唐

So treat them/With patience/And kind understanding/In spite/Of the foolish things/They do

以后/一觉醒来/你们/也会熬成爸妈

Some day/You may wake up/And fin/You’re a parent too

总之,孝心大放送是完蛋了,这歌作为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组歌还差不多。这些歌曲要是去老人院献演,老人会是什么反应呢?我看到这次演出现场,观众多半乐呵呵的。老人抿着嘴,和老伴对视一笑,末了起劲鼓掌。

美国家庭关系相对轻松,相互开涮的情形不少见。中国孝心的内涵是牺牲、奉献,这些是好品德。不过,美德美德,最好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强调我把玫瑰给了你,把刺留给自己,就太沉重。失去了相互欣赏、取悦和爱,德就不是美德。若道德绑架,那简直就是难看的丑德了。歌中唱的“善待父母”,寓庄于谐,不失爱意。

同样,也有不少美国父母拿子女开玩笑。丫头刚出生的时候,我们还在上海,西雅图同学特意给我买了一本笑星、教育家比尔·考斯比(Bill Cosby)的《为人父》(Fatherhood),整本书拿自己的儿女打趣。考斯比嫌这样不过瘾,开始数落考斯比太太,说权力导致腐败,考太权倾一时,属腐败分子。受他影响,我现在一直叫我老婆“腐败分子”。

咱中国人好面子,家庭关系是敏感话题,通常不与外人道。不过记住,有矛盾和冲突,说明我们是鲜活的人。敢拿出来自嘲或者打趣,一笑了之,实为豁达自信。就怕说不得碰不得,非要跟人强颜欢笑“秀”恩爱“秀”成功——外头一张皮张得很大很风光,里头铆足了劲在死撑,没准撑着撑着就崩了。

写诗

每年高考的作文题,常看到的限制,一为字数,二为诗歌体裁。为什么什么体裁都可以用,唯独诗歌不行呢?或许这么做有操作上的苦衷,但毕竟高考是一指挥棒,这么一限制,中小学诗歌写作的教学化为乌有。

在美国中小学,诗歌教学就是正常教学的一部分。诗歌主观性强,发挥余地大。如何教呢?我看他们的教法和宋人填词差不多,亦即限定格律和韵脚,让学生在一定规则之内去写。这种模板(template)类似我们说的词牌。

我女儿作业中的一种“词牌”,应为我们说的咏物诗,一共五行:第一行是一个名词,第二行为两个描述该名词性质的形容词,第三行为三个描述动作的动词进行时,第四行复写动作,但用的是一般现在时,最后一行是单一名词。还有别的“词牌”,是作抒情诗。

或许大家觉得这样写诗太机械。不过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再者,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格式就如同脚手架一样,让孩子们敢于踩着上去建设。由于格式固定,这写诗的作业一开始看是一种文字游戏,但是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不知不觉就让孩子过渡到创意写作了。“诗”这个字很是吓人,有的孩子可能句子都写不全,更别说写诗。鉴于有些学生对诗望而生畏,老师嘱咐家长参与修改,并签字确认。这个作业要求,让我想起了韩寒代笔的风波来。从教育上说,假如我们不去追求天才这种传说而去强调后天培育,假如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或许关于韩寒的争辩都不存在。

信息时代有消费生产者(produsumer)一说,指网民既消费又生产的特性。借用这个说法的话,美国这种诗歌教学也是“消费”与“生产”并重的做法。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就包括诗歌阅读。阅读之后,学生还要拿出自己的习作。多读一些写起来更有感觉,多写一点能帮人更好地读。我们上中小学时常听老师提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实际上,是消费古人成品为主,产量几近于无。我回想了一下,我读书时候,从来没有一个老师教我们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