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 儿臣请旨征讨

正德皇帝的早朝算不上勤快,他更习惯于批阅奏本,并按照事情需要来宣召大臣。

可即便如此,像今天这样一下子宣召少府令范玉昌、兵部尚书桂萼、总理外务官严嵩、户部尚书姜雍也是较为少见了。

更不要说还有内阁阁老顾人仪和王廷相了。

这几年间,朝中大小官员实在是换了不少。

像是原来的户部尚书何鉴,他已经在正德十七年去世,不过倒是高寿,享年八十岁。

还有,

梁储身体不好,也已经致仕。

原兵部尚书王璟病逝,人都不在了。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三年前也去了。

现如今朝堂上是一堆新星冉冉升起,要说老一派的,王琼可能算是,这家伙是喝酒吃肉,身体正常。

而新星之中,升迁最快的大概就是现在的兵部尚书桂萼了。

桂萼原本是正德六年的进士,‘出道’早了,可他去当了三个地方的知县,始终没能升到知府,便是因为这家伙脾气火爆,而且有股子正气,再有他干事有些莽。

比如说他是赞同朝廷清田令的一个知县,而且不顾清流士绅反对亲自推动,但与此同时他也会对张璁破口大骂。

导致两边人马其实都不太喜欢他。

历史上,桂萼这个人也很生猛,那会儿可没有天子强推清田,但是桂萼就能自己把自己管的那个县的土地给丈量了。因为他屡屡顶撞上司,所以官途不顺,还到南京去当过闲差,最后是赶上嘉靖初年大礼议事件,他因支持嘉靖皇帝、反对杨廷和而得到重用。

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是个非常有能力、而且针对嘉靖朝的诸多弊病敢于提出改革意见的大臣。

值得一提的是,人人都知道明朝中后期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这件事做成是1581年,可‘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被提出来是五十一年前的1530年。

这一年是嘉靖九年,

提出这些赋役法改革的人正是桂萼。

当然‘一条鞭法’这个名字不是他自己取的,而是御史傅汉臣总结后命名的。

桂萼提出来的以后遭到当时的保守派大臣如杨一清等人的激烈反对,

所以一方面阻力巨大,另一方面他于次年正月就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半年后又不幸病逝。

人亡政息,桂萼虽然提出了一条鞭法,但并未真正的施行过。

朱厚照当然知道这个人,不过前十年左右他一直没怎么注意过桂萼,因为他一直以为桂萼是嘉靖年间的臣子,所以就略微忽略了。

大约在正德十三年、十四年,他忽然觉得不对,嘉靖年间的阁老,怎么样也要在正德朝露露脸吧,所以才仔细的去看了一下。

逮到他的时候,这家伙已经年近五十了,作为一个不长寿的人,这还真是有些可惜。

不过仅这几年间,桂萼也没叫朱厚照失望。

他是个很注重民生的官员,而且重实践,在学术方面与人争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一定要少空谈。

后来朱厚照让他去了兵部。

这年头,珍惜民生的官员还是有的,但心软脾气硬的不多,所以要他去署理兵部,就是要把注重民生这一条用在士兵身上,同时也让他的火爆到军营里去发发。

不然,搞个念诗的文人才子去混军营总归奇怪的。

至于顾人仪、王廷相入阁,这都不意外。

朱厚照对用人一向看重,乾清宫里几个凳子一摆,那能赐座的都是手段不简单的人物。

“现今,就是这个突发事件……吕宋国王苏莱曼二世应当是受了什么人提醒,他最初交涉是要借款,而非借兵,就是防着朕手再插深些。这是吕宋总督朱凤的第二封密报了,你们都看看。”

说完朱厚照端起茶杯抿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