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直播释放卫星,人类卫星科技迈入新台阶!(第3/4页)

在太空上对地面进行数字信号传输,很难做到持续的高效、稳定。

另一种方式就是模拟信号传输,模拟信号传输也同样会不稳定,却能提供持续性的画面,只是信号不稳定的时候,分辨率会大大的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花屏。

光压发动机能够做到如此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也代表了极为高端的数据传输技术。

阿迈瑞肯方面做出判断,“很可能是某种高端信息传输技术,可能和一阶电磁波有关。”

“这也是他们掌握一阶雷达技术的佐证!”

直播镜头中,释放卫星工作开始了。

在单侧镜头的视角下,光压发动机环绕舱体上,有一个小部分打开了舱盖,大型卫星缓缓的从舱体内升起。

当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能清晰的看到,连接控制大型卫星是一个V型的吊杆,和挖掘机的吊杆有些类似。

卫星被吊着远离了舱体,离开大概有四十米左右,V型吊杆延展到了极限。

吊杆和卫星连接处的固定装置打开。

这时候,能看到卫星发生了震颤,后方出现了动力尾翼,卫星也开始加速离开吊杆。

接下来看到的画面是,卫星不断远离光压发动机。

很快消失在视野中。

第一媒体主持人介绍道,“接下来,卫星会依靠本身的动力,前往预定轨道……”

卫星释放工作已经结束了。

后续卫星是否能够抵达既定轨道,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就是卫星本身的问题了,和光压发动机的发射释放卫星工作无关。

网络舆论中也有很多人开始庆祝,“卫星释放成功了!”

“祝贺光压发动机释放超大型卫星取得成功,发动机测试取得阶段性成功……”

“人类的卫星科技,以此可以迈入新的篇章!”

普通人也只是凑热闹似的喊上一句,有卫星需求的公司则开始考虑制造超大型的卫星。

卫星的体量越大,所能实现的性能就越强。

如果能制造几十、上百吨的超大型卫星,卫星的性能肯定能得到巨大的提升。

唯一的问题是,不知道光压发动机是否能够帮助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常规商业领域使用更多的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比如,通讯领域。

通讯领域所使用的卫星,需要长期正对一个位置,才能够保证通讯的稳定性。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高度超过35000公里,发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需要爬升达到3万公里以上。

之后卫星才能够依靠本身动力,继续爬升直到调整到适合的高度和位置。

现在光压发动机测试上升的高度也只有1000公里左右,距离超过3万公里还是有些远的。

这方面还需要和航天飞船公司沟通一下,看未来是否能够进行相关的合作。

在执行过释放卫星的工作以后,光压发动机继续向上爬升,发动机把方向调整到正对地球表面,随后就依靠已有的速度继续滑行上升。

地面控制室。

朱启强报告着发动机情况,“以目前的速度来看,发动机预估会上升到1230公里高度,比计划高了100公里以上。”

这主要是因为中途突然性的执行任务,影响到了原本的计划。

朱启强问道,“要减速吗?”

王浩想了想,摇头道,“应该没有影响吧?超出了计划高度,就继续这样测试吧,反正也不会有影响。”

“那个高度上,也没有会受影响的卫星。”

朱启强点头,连接发动机主控舱,交代道,“滑行上升到稳定悬停。”

下一步就是同步悬停测试。

同步悬停测试,是一个很耗时的测试过程,持续时间超过12个小时以上。

未来的空天母舰很可能会长期的悬停在一个高度上,长期处在一个状态中,当然就要对这种状态进行更加精细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