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 太空测试,大型卫星,人造卫星领域突破发展的契机!(第3/4页)

太空测试的准备到了最后阶段。

他必须去现场主持工作。

强S波技术研究还没有完成,任务三的S级任务倒是增长了很多灵感值,理论研究也帮助获得了十几点灵感,总灵感值已经达到60点以上。

他继续交代着工作,“这段时间,要进行规划好的实验,做好记录。要思考下一步的实验设计。”

“下面的工作就交给你们了,等我回来以后,再继续……”

王浩交代了后续工作以后,就带着保罗菲尔·琼斯、颜静,一起去了光压发动机实验基地。

陈蒙檬、海伦则返回了西海大学。

黄振、丁志强则继续留在湮灭力场实验基地,他们要参与到实验工作中,并给团队提供理论支持。

光压发动机进入到太空测试的最后准备,但还是有研究没有完成,是关于搭载小型太空飞船的工作。

航天局反重力飞船基地,送来了一台小型飞船的样机。

新的样机不包含横向反重力体系,只有超导电池和霍尔推进器,是一台进行简单测试的设备。

样机只进行了地面的测试,后续会在实验基地进行完善、修正,被搭载在光压发动机上。

等到了太空测试的时候,光压发动机会测试到太空释放小型飞船,还会控制小型飞船返回挂载舱体。

这就是一个释放到收回的过程。

王浩提前来到实验基地目的也在于此,他们要完善搭载小型飞船相关技术。

另外,还有个有些的工作,军方支持光压发动机研究,送来了一台重达16吨的超大型军用卫星。

这台卫星也会搭载在光压发动机上,跟着一起进行太空测试。

当光压发动机上升到800公里高度,就会调整速度并释放卫星,也就是把卫星送到既定轨道上。

这个工作相对简单一些。

只要光压发动机能升到800公里,并进行速度调整再释放,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对于航天飞船工业公司来说,帮助军方释放大型卫星的意义重大,直接牵扯到公司未来实现稳定的利润,牵扯到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竞争。

很多国家参与到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竞争,但具有竞争力的主要是鹅国、种花家和阿迈瑞肯的太空探索公司。

主要原因就在于成本。

卫星的发射成本是非常高的,发射过程中的安全、稳定也非常的重要。

种花家发射火箭的成本是最低的,安全、稳定性也非常高,在国际市场还是很有竞争力的。

鹅国的安全稳定性稍低,发射成本也要比种花家稍高一些。

其他国家,要么是安全性很差,要么是成本非常高昂,几乎就没什么竞争力可言。

阿迈瑞肯的太空探索公司很特殊。

他们是唯一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企业,掌握着大型火箭回收技术,卫星发射成本非常低廉,甚至比种花家还要低上几倍。

但是,大型火箭回收技术还谈不上太成熟,安全、稳定性就差了很多。

之前,国际公认,等太空探索公司完善了火箭回收技术,肯定能垄断卫星发射市场,甚至不会有任何竞争对手。

现在不同了。

在光压发动机面前,太空探索公司没有任何的竞争力可言。

究其原因,一个是成本、一个是载重。

光压发动机本身的重量超万吨级,能轻易搭载千吨以上的卫星,发射成本就是发动机本身的维护成本。

即便不用于卫星发射,光压发动机也需要正常维护。

很多时候,对于光压发动机来说,挂载卫星升空也只是‘顺带’的事情而已。

从安全性、载重、发射成本等多方面考虑,光压发动机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光压发动机走到太空测试,航天飞船工业公司考虑的就是,快速占领卫星发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