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总是要面对挫折,技术合作?别开玩,我们有什么好处!(第4/4页)

各个领域也组织召开高端学术会议、技术会议,还有一系列的商务、应用等讨论会。

好多电磁物理、核能物理、超导以及材料等方向的顶尖学者,干脆就留在首都不走了,他们每天都会去参加各种会议。

核聚变项目是非常庞大的。

项目的建造、应用、人员等方面,自然有决策层负责,但技术上的问题,就必须要项目组来解决。

虽然核聚变项目还没有正式进入制造阶段,但已经组建了临时的项目组,王浩就是项目组的主负责人,下面还有汤建军、王烨以及汪百川等人。

现在设计已经过关了。

一系列技术问题就集中在材料和制造上,大的材料难关都已经攻克,但还是有很多方向的材料、制造问题需要解决。

有一些部分的高端材料需要进口。

有一些材料的性能要差一些,最好还是能研发出新材料。

另外,制造上也有问题。

这主要牵扯到精工制造技术,制造行业实在是太庞大了,近年来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速度很快,但还是有很多方向上赶不上国际水平。

最大的问题还是精度。

比如,有几种一阶铁的的致密钢材,用于制造设备内部的装置,就牵扯到了一个精度的问题。

这种致密钢材的韧性非常高,完全超越了以往的水平,即便只是切割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制造出精密的部件。

王浩花费了很多时间,查看各个小组递交上来的报告。

他确实有非常强的研发能力,但不可能参与到方方面面的研究,也只能把问题提交给项目组,让大家一起来研究解决方案。

最终,问题还是要给各个研究团队来解决。

徐老师也很关注核聚变的技术问题,他查看了一份报告,上面的一系列数字然头皮发麻。

比如,有37种需要进口的材料。

有29种材料性能不够,最好是能研发出更好的替代品。

有17种进口设备需求。

有……

看着报告上的数据,就知道核聚变项目有多庞大了,他们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发现投资的最低数额超过两千亿。

这个数字非常庞大。

最终核聚变技术的应用是制造一个大型的电厂,论证得到的数据是年发电量能够达到400亿度到700亿度。

如果拿三侠电站做对比,就知道数据情况了。

三侠电站,投资在950亿左右,年发电量在1000亿度左右。

从投资数额和发电情况来看,三侠电站的效益要高上不少,但核聚变是个大型的研究项目,制造第一个核聚变电站是战略级别的,后续再制造的成本就会低上很多。

另外,三侠电站是不可复制的。

核聚变电站却可以随处制造,根本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

两者不具可比性。

当徐老师还在思考的时候,秘书小张敲门走了进来,拿着一份文件说道,“国际湮灭理论组织发来的,他们询问湮灭力场研究的合作意向。”

“湮灭力场研究?”

徐老师下意识就拒绝了,“那怎么可能?和他们合作有什么好处!直接拒……等等。”

他说着停顿了一下,“先不要回复,我问一下王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