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从点到线,技术实用化,最差也是防空利器!(第3/4页)

如果想要提高原子弹的威力,那么必须不停加装核材料和炸药,然而原子弹内核裂变材料利用率非常低,通常很难超过40%。

例如,广岛爆炸小男孩原子弹一共装填了64公斤铀235,但是最后真正发生裂变反应的只有约600克,即便是采用了效率更高的内爆式结构的长崎原子弹,其核材料利用率也只是刚刚达到20%。

目前,全世界威力最大的原子弹,是阿迈瑞肯五十年代常春藤计划中试爆的MK18型原子弹。

这发原子弹的TNT当量接近50万吨,但是重量却高达7.8吨。

与之相比,阿迈瑞肯的B83热核炸弹的重量只有不到1.1吨,但是爆炸当量却高达120万吨。

这就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差距。

氢弹内部使用的是氘氚材料,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时反应也会非常的充分,爆炸的威力自然就非常大。

现在,他们进行的是氘氘反应研究。

氘氘反应释放的能量比氘氚反应低一个数量级,同时反应需求的环境更加苛刻,自然就很难做到反应充分。

但反应不充分,才具有持续性以及可控性。

如果把材料放置在一个容器内,反应不充分才能够持续进行下去,否则一口气全部反应完毕,即便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也不再具有持续性。

可控的核反应,就是要让反应一直持续下去。

比如,核电站使用的低丰度核反应堆,反应能够持续运行十几年、几十年时间。

“现在的实验结果,已经接近预期。”

“大获成功啊!”

汪百川满是期待的交代起工作,“汇总实验数据。我们回去以后,论证一下材料密度问题,下一次降低材料密度,争取找到反应的临界线。”

……

于此同时。

F射线实验组也在总结收获。

他们使用内置微型核反应堆的F射线发生设备,定点完成F射线的释放也可以算作实验范畴。

从第一次定点到最终的点火,他们总计进行了七次释放实验,同时使用了大量精细设备进行数据检测,也对于F射线的释放距离、时间、强度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

总结会议上。

刘云利说起了数据,“这一次的释放距离为211公里左右,射线是圆柱形态,直径1.13厘米。”

“释放口射线强度7.8倍率。”

“从点火反应来看,211公里位置,强度并没有明显下降。”

“我们以此判断,射线释放覆盖的最远距离超过500公里,对比3号设备提升近一倍……”

“同时,我们精准的测定了持续时间,为1.192秒。”

这个数据说出来,廖建国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1.192秒,比最开始不到0.1秒长了十几倍啊!”

“现在可以肯定,内部能量强度和射线持续时间呈现直接性的正相关。”

“等会后,大家都做个总结,我们写一份报告上去。”

其他人都跟着点头。

刘云利做完了报告以后,则思考起一个问题。

F射线的释放只是一个点、一条射线,现在又有了持续时间,但持续时间带来的效益似乎也不大。

如果把F射线看做是一种能量波,而不是纯粹的特殊场力,持续性存在本身,就说明其能量强度大大增加。

能量强度增大,是否代表能扩大覆盖范围?

等会议结束以后,刘云利就找到了廖建国,说起了自己的想法,“廖主任,我们释放F射线时,是不是可以试着增大磁场缺口?”

“什么意思?”

廖建国第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刘云利道,“F射线发现到现在,我们的释放口都是打开螺旋磁场的一个点位,现在内置了核反应堆,是否可以打开两个点位、三个点位,或者论证打开一个小型的弧线缺口,来释放出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