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超级雷达技术!你们不重视,我们还不能重视?(第3/4页)

因为,人才太多了。

何毅是研究中心的主任,参与了一系列湮灭力场技术研究,还以此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绝对要比汤建军有地位。

研究中心还有好多其他的人才。

比如,材料组的赵家盛,原来就是超导材料领域的顶尖学者,在科学技术大学担任三级教授,能算的上是‘储备院士’。

黄宏军,量子物理方向的学者,代表国内专家团参与过欧洲粒子对撞实验,并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后来加入研究中心的学者,每一个都有一定的名气,各自领域的能力水平并不比人差。

不过,汤建军是专业对口。

他是核磁专家。

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也有核磁专家,但磁力设计研究方向上,就赶不上汤建军专业了。

汤建军研究了十几年的托卡马克装置,对于电磁、磁场领域的设计,不是一般学者能够相比的。

在成立了研究小组后,王浩也建立了科研任务——

【任务三】

【研究项目名称:横向反重力场内置磁场发生设备制造强湮灭力场(难度:A)。】

【灵感值:0。】

“A级,还不错。”

“这个研究相对容易,只是布置磁场,能建立任务说明研究是可以完成的,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设计了。”

王浩带着思考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会议的核心就是说明研究内容,让几个核磁领域的专家去讨论内置磁场的设计方案。

后续,再慢慢改善、修正。

这就是研究方向。

新的研究核心是汤建军以及其他核磁领域的专家。

王浩只要把握大方向就好了,他要做的事情是让大家一起讨论,并找出设计的问题再去修正,只要能完善磁场发生设备的设计,就可以让相关的工厂去制造,再去实验就可以完成了。

在不断的设计研究过程中,灵感值也不断的提升。

短短的三天时间,只是召开了一次设计讨论会议,任务灵感值就已经达到了‘47’点。

“A级任务,现在来说,确实很容易。”

“人才太多了。”

后者是关键。

回顾最初做A级研发任务的时候,想要完成研究可不容易,需要给学生授课获得灵感值,需要的时间也不确定。

现在一起做研究的都是顶尖的专家、极为优秀的人才,让大家一起讨论就很容易获得‘正确反馈’,磁场设计本身不存在无法跨越的技术难题,研究自然就是非常顺利。

王浩的工作也相对清闲,他还抽出时间参加了航空集团组织的一阶能量波研究会议。

这个会议已经参加过一次。

那时雷达电子设备研究所才只刚开会讨论实现‘一阶短波雷达’的可能性,他和沈会明还作为特邀专家发言。

沈会明利用激发辐射实验发现了一阶绿光。

理论上来说,存在一阶绿光就肯定存在其他的一阶电磁波,而激发‘一阶短频波’对于雷达探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拥有激发‘一阶短频脉冲波’技术,就能制造出超越现有雷达体系的超级雷达,发射的雷达波不会被反雷达技术干扰,雷达信息战中就会直接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已经有了提升。

沈会明被雷达研究所邀请参与‘一阶短频波’的项目,并担任了研发组的负责人。

好多雷达领域的专家都认为,‘一阶短频波’属于‘未来项目’,也就是为未来科技打基础,而不是真正要研究出的‘一阶短频波’。

这就和汤建军的托卡马克装置项目一样。

所有人都知道托卡马克装置项目和可控核聚变相关,但都不认为他的研究能实现控制核聚变,只是为未来科技研发做技术积累而已。

但是,沈会明的成果却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