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百亿基础项目出炉,只要四百万?好人啊!(第3/4页)

“它就能作为核聚变的容器。”

“另外,内部进行剧烈核反应时,还能制造出高强度的F射线!”

王浩对汤建军说道。

汤建军院士也加入了研究中,因为他确定王浩的研究目标,确实是制造出核聚变反应的容器。

汤建军是最顶尖的核磁专家,对于湮灭力场实验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只不过材料的研究上就没什么作用了。

所以他还是留在湮灭力场实验基地。

王浩所做的研究针对的是直流反重力技术,而国际上讨论的都是交流反重力技术。

两者存在根本不同。

直流反重力技术,是以直流电力支持,再结合磁场挤压就可以直接制造出强湮灭力场。

交流反重力技术,则是以交流电力让材料临近达成超导状态,激发反重力场进行叠加才能生成强湮灭力场。

两种技术不一样,针对材料也不一样。

但不管是哪一个方向的研究,因为没有了理论的支持,研究成果都可以用‘寥寥’来形容。

王浩发现连研发任务都无法建立,根本找不到确定的方向。

最后,问题还是要归在理论。

“理论,也很难。”

“不,暂时不可能,没有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根本无法进行分析。”

“看来,还是要多做实验!”

“……”

他需要的是一阶元素材料的直流反重力特性实验,但极少有材料拥有直流反重力特性。

材料,要自己研发。

特性实验,还是要设计去进行。

这些研究的目的,还只是为理论做基础的数据积累,想想就知道有多么复杂了。

王浩想想都有些头皮发麻,但研究再复杂也必须要做。

他做出了决定以后,就把超导材料研究中心、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员们都找了过来。

大家一起召开了会议。

这次会议说的就是一阶元素超导材料研究以及材料的直流反重力特性实验。

两者要结合在一起。

虽然只是召开了一次研究的会议,确定了接下来的研究目标,但会议牵扯到的人员、技术、实验都很不一般,直接体现就是经费需求。

“初期,一百个亿!”

在给科技部门的项目申请书上,王浩快速写下了一连串零,让何毅、盛海亮、邓焕山等人看的直咬牙。

一百个亿啊!

这种级别都是国家级的大型工程项目,结果到王浩手里就只是个积累数据的实验研究。

问题就在于……

项目申请很快就审批通过了。

科技部门、超导材料工业公司以及湮灭科技公司,一起为实验提供经费支持,研究也得以顺利的展开。

……

这次的研究有些不起眼,目的只是为理论研究积累数据,但参与的机构和人数都非常多。

参与的主要机构是反重力性态研究中心、超导材料研究中心,合作机构还包括科学院材料所、航空材料研究院、首都大学基础科学中心等。

这次西海大学的纳微实验室也参与进来。

王浩找到夏国斌特别说明,让他们用设备帮忙分析几种升阶合金材料的纳微机构,看是否能有一些发现。

夏国斌感到很惊讶,也很激动和兴奋。

他和王浩能算的上是老熟人了,但王浩的研究和纳微材料无关,导致西海大学不断扩张的同时,纳微实验室几乎没有发展。

他们依旧处在‘经费匮乏’的边缘,一直在为维持实验室开销而努力。

现在能分担一部分材料研究工作,最少经费什么的根本不用发愁,任谁都知道王浩申请的项目根本不缺经费。

夏国斌还感兴趣的问了一句,“你们这个大型项目,总经费多少?一个亿应该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