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公开理论,《自然》快讯报道,帕森斯的末路(第3/5页)

现在王浩直接说明要公开基础原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肯定是深入研究了很长时间。

但是,问题来了。

既然已经摸透了基础的理论,直接发布成果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说什么合作研究?

王浩开始讲解起来,“物质被磁化,最基础的原因就是原子内部承受更高的湮灭力,导致一系列反应。电子则被挤压跳转。”

他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原子的图形,旁边点上了几个小黑点,也就代表了电子。

“当受到更高的湮灭力的作用时,原子会趋向于形成更稳固的形态。”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会增强,也就导致电子会向内跳转……”

“电子跳转,并不会引起磁化反应,但当强湮灭力消失,回复到源看来的强度,电子就会发生定向的回转……”

“这个过程才让物质发生了磁化反应。”

“磁化反应也是存在上限的,这主要受到电子运行轨道影响,跳转,并不是平移……”

研究的后续内容说明的是物质磁化反应存在上限。

比如,某种物质受到强度为5的湮灭力作用,所发生的磁化反应,和受到强度为6,所发生的磁化反应强度是相同的。

但是,当湮灭力强度超越一个上限值,物质受到的磁化反应又会进行下一步的跳转,也许一下子就翻了几倍。

“任何物质在强湮灭力作用下,发生的磁化反应强度并不是连续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跳转波动。”

“某些区域会逐渐增加,某些区域会放空,某些区域则会固定不变。”

“这和物质基础的原子组成、电子分布有关。”

在说明了基础的理论后,王浩给了众人一段时间消化,还回答了几个提问。

他随后就进入到主体内容,“所以,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大量的数据,针对很多物质的磁化反应,已经不同强度叠加力场效应,都要特别做实验研究。”

“当有了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以此进行分析。”

“这对于强湮灭力对于物质作用的解析至关重要。”

当王浩正认真说着的时候,台下很多团队都已经反应过来。

叠加力场边缘效应,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理解为‘强湮灭力对于物质的作用’。

这种研究肯定需要大量的数据。

如果能参与合作研究,第一时间查看分析数据,肯定能从数据中得到很多的成果。

就像是粒子对撞实验,拿到第一手的数据,第一手进行数据分析,就能够轻易得到很多成果,发表很多影响力重大的论文。

这也是粒子对撞实验,吸引很多物理学家参与的原因。

虽然粒子对撞实验的数据也是对外公开的,但公开也只是对于参与方公开,其他人是没有权限进行查看的。

哪怕后续其他人能够查看到数据,但因为相关数据已经被分析过好几遍,也很难再分析出新内容了。

现在的研究并不是大型的粒子对撞实验,他们不需要到实验现场参与研究,也不需要付出高额的投入,只是进行同样的实验,并互相共享数据成果,参与其中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好多团队的负责人、代表,听着都已经迫不及待了。

王浩不止是公开了一个成果,还帮着他们找了一个,肯定能有成果的研究方向。

……

王浩的报告可以说是大获成功。

等报告结束以后,好多团队负责人当即表示会参与到叠加力场边缘效应的合作研究中。

之后他们就开始讨论合作方式,包括建立一个共享数据的平台,包括实验内容相关的分配。

因为实验数据需求很高,再考虑到各个研究团队的技术水平不同,实验工作分配也是个令人头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