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重大突破,真正的反重力航空技术!(第3/5页)

那么接下来欠缺的只是实验数据支持。

王浩特别关注了一下CA005的制造问题,得知CA005已经实现了标准制造。

虽然还无法快速大规模的生产,但八成以上的步骤都可以进行标准简化,还有一些环节则是要在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进行的环节,也是限制生产速度的关键因素。

“现在已经制造了三吨。”邓焕山说了一个数字,“制造出来的材料已经运到了工厂里,按照你们的要求,塑造出对应的形态。”

“王院士,不用着急,后续生产速度会越来越快,现在每三天大概就能生产一吨左右。”

这个数字让王浩满意了,但实验还是要等时间。

不管是材料的生产,还是工厂按照要求进行的塑形、运输、装配,都是需要时间的。

……

这天王浩的研究组又聚集在一起,但他们不是一起做研究,而是谈笑着说起了成果。

他们对研究成果非常的有信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并没有重量级的国际学术组织认可成果。

这是让人很郁闷的事情。

国际上还是有很多学者在谈论相关的研究,而且对研究大多持有肯定的态度,但没有国际学术组织站出来确定,成果是否是正确的,就不会被直接确认。

王浩对此倒是不太关注,因为他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达到顶峰,多一项顶级成果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其他人就不一样了。

这关系到他们的成果荣誉。

哪怕是比尔卡尔也会关注成果确认问题,他确实已经获得了菲尔兹奖,但菲尔兹并不是终点,他希望能更加出类拔萃,获得更多数学领域内的荣誉和认可。

罗大勇和林伯涵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正郁闷的看着报道,“看看这个报道……”

“上面说,王浩、比尔卡尔一起的研究,会促进超导理论机制……为什么是王浩和卡切尔一起的研究?我们的名字呢?”

“这里有。”

罗大勇指着手机上的一则新闻,上面写着,“……最新的成果由王浩和菲尔兹获得者比尔卡尔等人一起完成……”

“哪里有?”林伯涵看了好半天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

“这里!”

罗大勇指着一处地方,只见上面写着‘等人’两个字。

林伯涵的脸色顿时有点黑,他们已经看过很多报道了,大部分报道都把他和罗大勇归在‘等等’、‘等人’里,好像他们完全是附带的。

但实际上,研究贡献最大的确实是王浩,但林伯涵自认为贡献并不比比尔卡尔少多少。

罗大勇化作‘等等’确实没问题,他是后续才加入进来的,能混个‘等等’也不错了。

王浩笑道,“别太在意了。有些报道是这样的,但在学术规则上来说,你们和卡切尔是并列的。”

这是实话。

这个研究成果是研究组一起完成的,王浩肯定是第一贡献人,理论上,其他三人都是并列的。

现在好多报道,把罗大勇和林伯涵归在‘等等’里,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个人名气。

比尔卡尔的贡献,哪怕是和林伯涵相似,但因为他获得过菲尔兹奖,给人的感觉就是贡献更多、更重要一些。

“所以,还是个人研究上有突破才重要啊……”

“拿到一些个人的奖项,才会被国际认可。”

“哎~~”

林伯涵和罗大勇一起叹了口气。

但他们仔细想想,觉得自己追求太多了,尤其是林伯涵更是感觉如此,他来西海大学之前就只是个在职博士后而已。

现在能加入到最顶级的研究组,并且完成最顶级的成果,能挂个名字已经很了不起。

比如,他已经正式被提升为教授。

“我们这个研究什么时候才能被国际机构确认呢?”林伯涵关心的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