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确定新粒子,国际震动!爱德华·威腾:原来保罗是叛徒!(第3/4页)

他们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研究组的每个人都很努力的进行工作,希望能先一步完成数据分析,确定新粒子的存在。

最终还是迪迪埃·马约尔拔得头筹,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在初始数据报告结束的第四天,就完成了区间内所有的数据工作。

他们在实验组的网页上,发布了研究成果以及确定的消息,“我们已经发现了新粒子的信号。”

“在183Gev-187Gev区间内,存在一个新的新粒子,通过实验数据的测算,新粒子存在的置信度超过7个标准差。”

他们甚至对新粒子进行了解析,“新粒子,很大可能是一种全新的μ介子,质量是电子的500倍左右。”

物理界对于发现新粒子,置信度标准为超过五个标准差,七个标准差,也就代表发现新粒子的可能,超过了99.99999%。

这个概率实在是太高了。

在迪迪埃·马约尔的研究组,发布研究成果的两天后,格斯纳·雷尼尔的研究组也确认了新粒子的存在。

他们所计算的标准差为‘6.9’,同样认为是一种全新的μ介子,对于新粒子质量的计算更加精准。

格斯纳·雷尼尔接受采访时说道,“新粒子是一种新型的π介子,质量是电子的509.4倍。”

“它的衰变速度非常快,但我们还是成功捕捉到了信息。”

“这个发现非常的惊人,也代表未来可能通过计算分析,能够提前预测出更多的新粒子。”

“我们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重大发现……”

在两个研究组相继确定了新粒子以后,欧洲核子组织也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确定了新粒子的存在。

这是个震惊国际物理界的消息。

虽然之前已经有了预估,但真正确定下来还是让人感到惊讶,好多人都重新回顾了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一起的研究。

他们能够通过塑造新的衰变问题数学体系,再结合杨-米尔斯方程进行计算,就能够提前计算出新的粒子。

这种方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在之前大多数新粒子,都是通过粒子对撞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的,能够通过研究理论预测的粒子数量非常稀少,也都是那些非常关键的粒子。

比如希格斯粒子、中微子。

希格斯粒子、中微子,都属于大类的粒子,能够通过计算预测并不奇怪,而单独的介子是小类的粒子,他们在理论中发挥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

现在则是能够通过计算预测出来,让很多物理学家都感到不可思议。

很多物理学家都开始研究起了王浩和保罗菲尔·琼斯的研究成果,也都对于湮灭理论产生了兴趣。

于此同时。

国内外大量的媒体做出了报道,报道都是围绕欧洲粒子对撞实验发现的新粒子,以及王浩、保罗菲尔·琼斯对于新粒子的提前预测展开。

很多记者也到西海大学对王浩进行采访。

他们想采访到王浩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针对新粒子的发现问题,王浩还是公开露面了,他对于研究进行了解释,“我们的研究主要还是围绕湮灭理论进行。”

“我一直相信存在一种湮灭力,这种力可以理解为空间挤压,而我们最新的理论认为,湮灭力的维度更高。”

“数学上来说……”

王浩开始了数学相关的长篇大论,也让一些采访过他的记者回顾起了曾经的痛苦。

他们只能打开录音笔做记录,至于跟着去理解是想都不用想的。

王浩简单做出了解释以后,就没有再接受采访了。

之后保罗菲尔·琼斯成为了焦点。

保罗菲尔·琼斯是加州理工大学的正教授,但绝大部分学者都是不受关注的,他并没有受到大群记者追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