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丰厚的收获,节前小聚,张志强:我他么羡慕坏了!(第2/4页)

“这说明思路还是不在正确的方向上……”

王浩有点遗憾的想着。

他认为最大的收获是邱成文的提醒。

杨-米尔斯方程。

这是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他没有刻意去追求破解千禧年的数学难题,就只是专心做着自己的研究。

但就像邱成文说的那样,杨-米尔斯方程是绕不过去的,只要是做微观的研究,就一定会和杨-米尔斯方程产生关联。

杨-米尔斯方程,影响力是在太大了,只是在方程的推导基础方向,就已经诞生了七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六个菲尔兹得主。

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构造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

在依靠研究杨-米尔斯方程的顶级学者中,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是个非常典型的人物,他通过推导杨-米尔斯方程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之后欧洲粒子对撞机,持续投入了近二十亿美元,终于发现了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这也让弗朗索瓦·恩格勒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这个研究就能知道,杨-米尔斯方程究竟有多么厉害了,它最大的贡献在于,将强力,弱力以及电磁力整合在了一个数学框架内。

千禧年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就包括杨-米尔斯方程问题,问题的描述是该方程的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

这句话听起来很复杂,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

其实简单解释就明白了,质量间隙,也就是没有覆盖全部质量,一个原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方程只是覆盖的原子核,并没有覆盖电子。

电子,也是带质量的。

这就是质量间隙,或者理解为质量的漏洞。

杨-米尔斯方程问题,简单来理解,就是研究解决方程没有覆盖到的质量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可以说就完善了。

那可不只是解决数学问题,能获得菲尔兹奖,同时还能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米尔斯理论是最顶峰的研究,难度也是非常高的,一般的数学家、量子物理学家,也会感觉无从下手。

所以,专心从事杨-米尔斯方程研究的学者数量极少,即便是往高出去估计也不会超过一百人。

王浩并没有想去解决杨-米尔斯方程问题,但他希望结合杨-米尔斯方程的研究,来辅助研究湮灭力的表现问题。

他的主要研究还是超导机制。

在超导的机制方向上,他都一直围绕着导电状态下的微观形态展开,围绕着塑造出来的新型几何展开。

但是,新型几何是怎么被拓扑的呢?

这就是湮灭力的作用。

所以从湮灭力的角度去做研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向,两个方向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够完善整体的理论。

研究湮灭力的表现,自然绕不开量子物理,就必须对杨-米尔斯理论有足够深入的了解。

王浩思考的干脆建立了一个任务——

【任务一】

【研究项目名称:杨-米尔斯理论研究(难度:S+)。】

【灵感值:0。】

果然!

千禧年数学猜想,估计都是S+级别了!

……

等回到了西海大学,自是一番恭喜和庆祝不谈。

自然科学特等奖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就像是栾海平说的那样,“你拿了这个奖,明年的院士增选已经稳了。”

“我之前说很大概率选上,现在是绝对可以选上!”

栾海平说的非常肯定。

自然科学特等奖是对一个学者最大的肯定,甚至说是史无前例的肯定。

这种级别的奖项拿到手,哪怕年龄就只有十岁,都可以评的上院士,而且还是全体投票同意通过。

国内的院士和国外还是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