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科学家就是这么大公无私,就是这么乐于助人!(第3/4页)

交流重力实验才是根本。

其实他和菲利普·罗雷尔的判断类似,都认为反重力强度肯定有一个极值,但他不认为会是百分之四十,而是要高的多。

如果相关的研究能够达到极值,那么最少在交流重力场强度研究上,就已经走到了顶峰。

当然了。

即便是能够研究到极致的水平,交流重力技术依旧没有应用的可能。

这样技术想要实现应用,前提必须是超导技术大规模普及,否则光是成本一项,就根本是不能接受的。

不过,有了交流重力的研究做基础,在继续去研究超导技术,相对就容易了许多。

国内团队想要技术。

阿迈瑞肯的团队想要理论,想知道怎么去结合实验进行后续研究。

如果换做是互信的对手,双方肯定能够就快速达成一致,但正是因为双方的不互信,根本不会亮出自己的底牌,结果谈判迟迟没有进展。

国内团队的代表针对争议问题,直接去咨询了王浩。

王浩给出的答案是,“理论,再包括实验方法都可以给,最好是能直接公开,但是技术不行。”

换句话说,给阿迈瑞肯实验方法没有问题,甚至是向全世界公开都没有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靠自己不可能完成研究。

如果不把相关的实验方法公开出去,就等于自己继续闷头做研究,交流重力的技术可能会有提升,但超导方向的研究肯定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一项新的理论研究,肯定要很多团队一起做。

实际上,国际上的研究都是如此,理论是可以直接公开的,而大部分理论研究都是国际合作展开的。

比如,粒子对撞机项目。

这个项目是全世界很多国家、机构,参与一起进行研究的,实验数据也对全球共享。

但是,一些直接性的高端技术,就根本不可能公开了。

如果能用实验方法交换到高端的技术,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王浩也对于自己的研发能力非常自信。

哪怕阿迈瑞肯投入更多的经费,有更多的科学家一起参与研究,他也相信自己的研发,一定会比对方速度更快。

阿迈瑞肯的团队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拥有更多优秀的科学家,也能够投入更多的经费。

如果双方是站在同一个起点进行研发,他们非常确信自己会更快掌握高端技术。

谈判,总会有一个终点。

虽然双方没有互信基础,但因为是各取所需,还是在某些方面上达成了一致。

阿迈瑞肯的团队,可以提供一种让反重力效果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的实验方法。

国内团队则表示,可以提供反重力效果达到百分之十二的试验方法。

这个说法让阿迈瑞肯感到惊讶,他们最初的判定是,国内对于交流重力场的研究,强度进展应该在百分之十左右。

不过数值只有百分之十二,也没有超过太多,还是在预料之中的。

双方互换了实验方法报告,但工作并没有完全结束,他们只是在技术上进行了交换,还需要国内方面公开交流重力实验,联系超导机制研究的方法。

……

交换实验方法只是最初的合作,双方还必须要针对对方的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王浩很快就得到了阿迈瑞肯团队提供的实验方法,里面谈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让超导材料以球型节点的方式进行间隔排列,并把整体布局设计为球形。

“这个很新颖……”

“不过,应该是改过的吧?”王浩对于交流重力实验布局的设计太了解了,他结合自己的理论很快就找到了问题。

整体是球形设计肯定是不对的,因为球型会使得交流重力场向四周扩散,而不是集中到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