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基础研究,评院士?满心悲愤的许杰:我没看懂!(第3/5页)

“我们是做超导机制的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新型的高温超导材料,不过同样是做交流重力实验,我们的研究项目也会把数据共享给244工厂。”

“相信也会对你们的研究有帮助。”

王强笑道,“你们的研究确实很有水平,我们参考你们的数据确实有帮助,我个人希望你们能继续下去。”

继续下去,肯定要申请新的项目,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经费支持。

王强客气的说着,心里还是感到很不解。

他一直在基础科学中心这边,可却听说刘云利、阮伟平以及薛常三人,一起申请了项目转移,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他不由琢磨着,“看来还是要回去一趟,一直在这里都不知道消息。”

“刘云利在电话里说不清楚。”

“西海大学那边研究什么湮灭、拓扑的超导,难道还能比分析研发高温超导材料更有意义吗?”

……

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

在上一次验证实验结束以后,实验室并没有准备新的实验,主要是因为王浩还要继续研究,以便确定下一步的实验方向。

另外,他们需要等待新的设备。

现在对于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验证一些低温超导问题时,设备水平的精度明显已经不够了。

上一次向乾生建议购买一套精度更高的温度控制设备。

王浩想想还是同意了。

在继续深入研究之后,他很确定之后的实验,对设备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就必须要购置非常高端的设备。

他们直接联系了超导重点实验室。

超导重点实验室有一套精度很高的温度控制设备,谈价钱的问题就交给向乾生了,他原来就在超导实验室工作,对于实验室的设备情况非常了解,尤其是内部的大型设备。

最终谈下来的价格是三千两百万,就像是向乾生说的一样,只是三千万的价格,超导实验室,肯定不愿意把设备卖出去。

现在能谈到三千两百万,还是因为王浩和向乾生的‘面子’。

双方谈下了新设备的问题,但新设备从超导实验那边拆装再运过来到这边安装、调试,还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这可不是一台电脑,而是一套大型的设备,就只是拆卸、运输、安装,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后续还要进行调试,才能应用在高精度需求的实验上。

“最低预计两个月以上。”向乾生说了个时间。

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

如果是购置一台全新的设备,售价高昂不说,从订购、生产再到运输、调试,花费一年时间都很短了。

实验室的高精度设备都是如此,因为类似的设备生产厂家很少,都是订购一台才会生产一台,提前生产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这也是因为每一个买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标准化生产的高端设备,根本不可能卖的出去。

在订购了新的设备以后,物理实验室的经费也快耗光了。

王浩也让何毅、向乾生等人,进行一下实验成果的总结,来向科学基金会申请新的经费,他们已经有了两项大成果。

一个是把交流重力场的数值提升到17%以上。

一个是发现未激活超导状态的交流重力场。

前者是技术上的巨大提升,后者则是交流重力相关研究的新发现,只拿出一项成果都可以交代了,两项成果加在一起去申请新的经费,肯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区别只在于下一步拨款经费的数额而已。

时间已经来到学期开始前。

王浩的职称依旧是二级教授,并没有继续再提一级,正常情况下,教授的评级需要教学、科研的综合考量。

教授,毕竟是教学职称,他的教学年限还是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