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现场塑造函数?这是什么神仙水平!(第4/5页)

有难点的还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对于衰变信号中,单独数据的归总;另一种是对于衰变信号数值的判定。

归总和判定,也就是整体分析和个体分析的区别。

前者还好一些。

整体的分析只是方法复杂一些不好理解,讲解以后大家都理解了,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后者就不同了。

王浩使用了自创的个体数据分析方法,然后进行数值转换,得出了个体对应的数据。

这个转换大部分人都不太理解,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转换,以及转换后会不会对原始数据的分析造成影响。

当讲完了方法以后,格斯纳·雷尼尔当即开口问道,“王浩博士,你的这个转换方法,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在进行转换以后,数值和原始数据区别很大,肯定会影响到最后的分析结果。”

“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转换吗?”

王浩点头道,“这是为了之后的数学分析。事实上,我所做的一切分析,都是为了后面的数学分析。”

他侧身对着台下,说道,“这一切的分析都是为了寻找数据趋向性,来为数学分析做基础。”

“刚才的方法也是一样的,目的同样是做进一步的分析。”

格斯纳·雷尼尔马上道,“那么你怎么证明,这个数值转化的分析对于最后的结果不会造成影响?”

他说着站起来,对其他人解释道,“我也承认王浩博士的分析方法非常精湛,甚至可以说是我想不到的。”

“大家都能发现,其中的转换方法非常的复杂,想理解都不容易,最后的结果也许就会对于后续的分析造成影响。”

“即便是整个转化过程没有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最后得出的数据和原始数据差异很大,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关联。”

“至少,我们很难从分析前的数据以及分析后的数据对比中看出关联。”

格斯纳·雷尼尔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他们确实没有在分析方法上找到问题,有些人也完全理解了分析过程,但前后两组数据有如此大的差异,怎么证明对于最后的分析结果没有影响呢?

当然了。

很多数据分析的结论和初始数据都存在差异,表面上当然看不出相似之处。

这也是很正常的。

大多数人更关心分析结论是否有意义,而不是去追究原始数据和分析后数据的差异。

数据分析就是这样的,从一大堆繁杂的数据中找到一条通路,谁也不敢说,百分之百就是正确的。

同样的原始数据,不同的人能得出不同的分析结果。

格斯纳·雷尼尔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有些难为人了,但他显然不这么看,既然从方法上找不到问题,自然就要追究结论和初始数据的差异。

他根本不相信分析的最终结论,自然是要找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布罗恩隐秘的朝着雷尼尔竖起了大拇指,他刚才一直认真的听,结果发现王浩的分析过程非常严谨,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

雷尼尔找的问题非常关键。

如果王浩无法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后面的数学分析做的再严谨,结论也肯定会被质疑。

这就足够了。

王浩也没有想到雷尼尔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但是他无比确信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

他转过头重新审视了整个过程。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开口打扰,一直持续了五分钟左右,他很认真的在思考。随后,他擦掉了中间的一部分内容,根据整个过程开始列起了公式。

一行,又一行。

这时候,所有人都认真的看着,他们不明白是在做什么,有人已经明白过来,但还是感觉很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