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本乡本土的‘名人’(第2/3页)

大锅饭的思维模式,依旧没变,赵佰利和韩明都是这样,还端着大厂的架子,他们可以带着工人一起努力去完成属于他们的工作,这个标准他们会精益求精。多的,不会想也不会去做,骨子里还有些抗拒,抗拒我们不会成为资本家手里的工具、为他们攫取收益。

邹建设考虑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更多产业模式,他个人是很感兴趣的,况且他的思维模式也不会觉得这是被魏涛利用,人家给了我们一条路,转回头我们就想人家是别有用心,这样僵化的思维,也难怪十多年了,工厂得到无数的扶持都只能是延缓灭亡,带不来一点希望。

“魏涛,你人在哪?”吴旭的电话打进来。

“我在碳素厂这边大棚呢?”

“考察团要过去,已经在路上。”

魏涛抬眼看了看不远处的邹建设和远处刚刚直起腰身的赵佰利,他们也前后相差无几的接起了手机。

“怎么会来这边?也不是什么典型,相反还多少有些不合乎规矩,考察团怎么会来这边?”

“是领导亲自拍板的。”

能在吴旭口中提到这个考察团的领导,是谁也就无需再猜,是谁把这个考察团的规格提高了,那自然也就只有他才能够配得上这个称呼。

赵佰利和邹建设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前者喜笑颜开,他们这类人考虑的是工厂,只要有人关注,我们做的事就有意义,就算这只是取巧之道,我们这些人被关注到了,整个工厂和所有工人被关注到了,有好事的时候自然会先想到我们。

后者考虑的更为全面,从厂子这个层面跳出来,以更高维度来看待问题,跟魏涛想的就差不多,如果落在不了解情况的人眼中,我们现在这样的行为是在犯错误,堂堂大厂不务正业,如果有狠一些的,弄不好还会否定批评这行为。

低调行事是一回事,高调宣传过后,就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在魏涛和邹建设的理解中,并不一定是好事。

没有媒体,没有大张旗鼓,甚至连上午的考察团成员,也只是来了一少半,低调跟着一起过来。

没有讲话,也没有贸贸然的发表意见,只是在短暂一个小时停留离开时,在跟魏涛握手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民生无小事,让工人们有饭吃,就是做了好事。”

魏涛笑了笑,对于手上突然加重握手的一点力量,他感受到了肯定。

当天晚上的本地新闻,报道了考察团在湖心岛的考察调研工作,对于湖心岛保留岛上原始风光的同时又能着重开发有效项目的模式,给予了肯定。

隔天,晚间的本地新闻,还专门给了曹曦雨一个一分钟左右的简讯报道,家乡的舞蹈表演者在国际大赛上荣膺冠军。

再转天,安顺集团对于曾经的工厂子弟小学,进行全新桌椅的捐赠。

别看是老校舍,当初工厂子弟小学校舍的建造,那是厂子给职工子弟建造的,都是自家孩子,方方面面质量都很高,别看红砖楼看着老旧,真要是拿出来比一比,新盖的不少商品房还不一定有它质量高。

捐赠桌椅,给整个学校更换门窗,而这一次出现在镜头前的,不是雷平,而是刚刚完成整个安顺集团财务审计的副总李东,在这样一个网络渐渐开始发达起来的环境下,虽说做不到全民范围,但在小范围内,李东是谁、曹曦雨是谁、魏涛是谁,一条线,将这三个人给连了起来。

他们是同学,他们是八零后年轻的一代。

他们是本乡本土的人,我们常年在电视、网络上去看别人家的明星,这算不算我们自己的明星呢?

如果这个不算,那么最近在歪歪语音上面爆红的网络主播——东南西北乐队,他们算不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