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第2/3页)

“笑死了,俺也一样,感觉是他会干出来的事.jpg”

“其实风格还是挺宣扬的,华丽奇诡,我觉得没反转挺好的,看完感觉心里充满了勇气,很美好的童话啊”

“挺好+1,重心就是在反抗那段吧,反转没什么必要其实,而且春节档嘛,热热闹闹大团圆多好,啊啊啊刚看完已经想二刷了TT”

“哈哈哈我跟你们都不一样,我看着宣扬那行小字我就知道他这片灵感来源绝对有xxz本人的经历,我还在想嫂子会不会爱到给哥专门加个彩蛋做个反转,比如结尾醒过来发现躺在病床上,刚刚经历车祸kkk好吧,以上都是我的胡言乱语,祝哥嫂票房大麦”

看着最后一条评论,解夕朝失笑,随即按灭了屏幕,把手机放到了口袋。

*

其实最后一条评论阴差阳错,倒是说中了一半。

那就是这个片子本来的确是有彩蛋的。彩蛋内容也确实和解夕朝有关。

就是当初他克服心理障碍,在病床上拍摄的那几条镜头。

在原本的剧本里,一共有三个世界。现实世界,梦境世界,和游戏世界。

现实世界的何淼车祸去世,在昏迷的过程中做了有关另一个世界的何淼的梦,在这个梦境里,又进入了游戏世界,最终获得了与自我的和解。随即在现实世界苏醒,把它写成了一部小说,于是,有了《玩家》的诞生。

这是宣扬跟解夕朝聊过之后添加的内容。他确实是想把解夕朝和何淼联系到一起。把他当初意识的斗争嵌入电影中,作为整部片子的彩蛋。

但是他一直犹疑不定。拍来拍去,总觉得哪里不对味。

于是最终成片的时候,解夕朝做主,把这个彩蛋删掉了。

宣扬还是想不通,解夕朝给他解开了疑惑:“为了表达什么而表达什么的话,大多数时候都会显得很生硬。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最基础的,还是讲好故事。”

他的经历和宣扬的电影契合是阴差阳错。

而这种契合是精神内核上的契合。

事实上,除了求生的欲望相似,何淼的性格、经历,游戏的内容,和她本人的经历都是有区别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行嵌在一起,只会产生故事的割裂感。

此外,这和《陶夏》不一样。

在《陶夏》中,梦境的界限是残忍的现实和梦幻的臆想之间的差别。结尾的开放式结局既给了理性的观众一个希望,又给了感性的观众一个童话。而在《玩家》的故事里,其实绝大多数的观众,都是更希望何淼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哪怕它是电影中的情节,但只要它在电影中存在,也能有一部分人从中得到慰藉。相反,如果整个故事在电影里最终被定性为虚构的小说,总让人有一种难言的失落。

一句话,反转不是必要的。为了反转而反转,只会画蛇添足。

宣扬原以为自己已经出师了,解夕朝又给他上了一课。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

哪怕这部剧的结尾是一个传统的HE式结局,也并不影响它在首映之后迅速地掀起讨论的狂潮。

首先是家庭。

《玩家》的现实主线就是何淼的成长。

但写何淼的成长,却又不止是写何淼的成长。

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甚至连留守也算不上,是父母弃养的孩子。生长在糟糕的环境中,和他生长在类似环境中的,还有他的同龄人。

这是一类人的标志。

即,身处的地方教育资源较差,条件较为落后,同时亲情缺失。

有网友就发出了这样的评论:

“能走出来很好啊,我们那也是,稍微有点志向的年轻人都在拼了命走出来,但也很理解何淼最开始为什么会陷进去,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对对对,不说这种环境了,重高的氛围和别的都不一样,青春期的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立自强真的很难的,所以淼淼本身就很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