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果然是桓玄(第2/4页)

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动荡。

对于已经攫取到了足够利益的几大家族来说,他们当然不想再耗费自己的力量支持更大规模的战争。

那有什么好处?

对于他们来讲,就算是争夺到了北方的土地,他们的利益也并不一定还能扩大。

所以,你看,相比建康城的平民百姓,他们对北伐这件事是并不太热衷的。

不能说不支持,毕竟,这也是一件好事嘛。

地盘当然是越大越好,这样也可以解除大晋的危机,让整个边境彻底安稳下来。

但是,如果是这样声势浩大的北伐之战想要从他们的口袋里拿钱,那就不太好了。

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你琅琊王氏来负责,他们倒是可以欢送。

这些人呐,见识还是过于短浅。

他们难道就不知道付出越多,得到才有可能更多的道理吗?

当然不至于是不懂,只是,付出毕竟是一个有风险的事情,而这些大世家,绵延至今,他们最看重的,反而是稳定。

他们不喜欢变动,因为变动就会使他们的利益受损,为了尽量减少损失,他们甚至愿意放弃眼前的,预期的更可以得到的利益。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吊诡的逻辑。

假设,在王谧的带领下,中原恢复了,新的王朝成立了,那么,带领北府兵四处征战,一手缔造王朝的王谧以及他王氏一族的功劳要怎么算?

难道不是应该琅琊王氏分的最大的一头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这些现在还在袖手旁观的大世家,到时候还能容忍吗?

啧啧……

抢功也要趁早啊!

可惜,就算是现在醒悟,也太晚了。

别说是这些和王谧没什么关系的大世家,就是他琅琊王氏自己人,也还有一大堆都没醒悟呢!

难道,王氏一族内部就不需要重新进行利益分配了吗?

而直到现在也就只有贪财的王默才跟在王谧的身边鞍前马后的,可是,这个人的目的只是钱。

如果让他去做别的事,恐怕还要倒贴给他钱才行。

这是一场难得的聚会,虽然外面纷繁复杂,但是,到了这个太后宫中,基本上还是可以保证人们暂时忘却那诸多的烦恼的。

桓冲一进门,就受到了王贞英的热烈欢迎,桓冲也是很满意,看来,这位以往并不算出众的太后娘娘,果然还是有些手段。

为了欢迎桓冲等人,一早王贞英还命人把宫里的摆设又重新布置了一遍。

突出的就是一个亮堂,华丽。

桓冲不禁感叹:年月确实是不同了啊,在王贞英这里,桓冲受到了多年以来都未曾有过的礼遇。

桓伊就不用说了,虽然以往并没有见过,但是,王贞英也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

知道他是个最文雅的人,只听得她道:“野王今日为什么没有带着长笛?”

桓伊一愣,旋即笑道:“长笛确实是风雅之物,不过,这一次进宫面见太后,是相当正式的场合,微臣想来,还是把它放下的好。”

“可惜了。”

王贞英很遗憾:“本来,我还想着,宴席过后,若是有幸还能听野王吹奏一曲呢!”

这个年代的特点,所谓的宴席,当然不是仅仅吃饭那么简单,都要准备歌舞表演的。

所以,你可以轻松的从古籍之中找到各种聚会宴饮的时候,皇帝带领达官贵人唱歌跳舞的场面。

甚至于,一些精通乐器的皇帝还有那些大臣,他们也经常现场演奏助兴。

这都是因为本来就有这个气氛。

古代是分餐制,所有受邀的嘉宾,都是分成两行,相对而坐,自然而然的,餐桌之间就会空出一大块规整的地方。

邀请的那些表演团队就会在这些空地上就地表演,感兴趣的大官们也可以即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