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二章 彼可取而代之(第3/4页)

当然了,这样的方式也有极限。

遇到强势的朝廷,诡计多端的皇帝,不接受他们那一套世家子弟三六九等,先天高贵理论的,就完蛋了。

而这样的人,当然是有的。

正是因为有这种家学渊源做指导,王家代代涌现的都是那种画风并不太清奇的人。

没什么意思。

与琅琊王氏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隔壁,同样如日中天的陈郡谢氏。

谢氏一族就不太讲究当官的哲学,对于所谓的修身之道,也并不严格的要求。

从谢安开始,就比较追求天性的解放。

恃才放旷,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从谢安开始,谢家就盛产各种画风清奇的男子,女子也有不少。

他们的行为乖张,很多时候,不顾一切。

但也因为这份自在逍遥,让谢氏一族的人,在历史上留名的更多些。

当然了,因为画风过于清奇,对于一直维持家族的势力这种事情,也并不是特别的热衷,以至于,谢家的崩溃来的比王家早多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而到了王谧这里,他将要突破的,可不只是个人,也不只是当时当代的王家人,大晋朝廷上的人,而是整个大晋朝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一种社会伦理准则。

你琅琊王氏都已经是顶级世家了,就算是在世家圈子里也是顶流的存在,你还有什么不满?

你居然还想当皇帝!

这不是既要又要吗?

也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准则,可以看到,不只是晋朝之后的南北朝,亦或者是更后面的朝代,都从来也没有出身世家的子弟,能够登上皇位的。

一方面是这些家庭的子弟也并没有这样的想法,另一方面,当然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不同。

而王谧呢,他现在就是要打破这种既有的观念,承担起做皇帝的责任。

这样好的局面摆在眼前,要是再不奋起,岂不是对不起来这一遭?

王谧这边能够得到的消息,王恭那边自然不会一无所知,他不只是知道了谢安已经回城,同时,连王谧在他之后进宫,面见了太后娘娘这件事,也是一清二楚。

绝对不是王阿宁能掐会算,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这些消息,而是,他在内宫也有眼线,这些消息,眼线都会适时的告诉他。

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我们王阿宁也是朝廷宰辅了,这么体面的身份,整个朝廷上的大臣,基本上都唯我是尊,在后宫安插一两个眼线,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这个后宫里,有对太后娘娘忠心耿耿的小得儿,也就有不愿意跟着太后娘娘跑的。

小顺子就是其中之一。

一早他就和王恭交好,而之所以走到了这一步,还是因为,在和小得儿竞争太后娘娘眼前的大红人的战斗中,败下了阵来。

很多内宫大太监都是如此,既然不能是最受宠的,那么也不会甘当第二,干脆转投其他的门路,比如,小顺子就是主动投靠到王恭的门下的。

大晋的后宫管理并不严格,也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太监的数量也远远少于有些朝代。

这些内宫之中的异类,可以随意的出入皇宫,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约束。

于是,小顺子可以非常畅通的把宫里的消息带给王恭,甚至是亲自送上门,都没有人会在意。

“居然还敢单独见面!”

“果然又是在欺骗老夫吗?”

书房之中,王恭喃喃自语,而他在抱怨的人,正是亲妹妹,王贞英!

当得知了王贞英把身边伺候的宫女太监都打发了出去,单独和王谧长谈的时候,王恭的眉毛都竖起来了。

岂有此理!

他们谈了什么?

王恭后悔的不行,早知道,就应该再晚一些进宫,至少也要等到王谧走后,这样,再看到王贞英,总可以从她的各种表现之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