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师出需有名(第3/5页)

卫铿感慨道:“俞总兵啊,嗯,他的面子当然是给的。北戚南俞。帝国双璧。”

卫铿虽然不认为王直是“倭”,但是不否认他该剿灭,骚扰东南沿海村庄犯下大量滔天罪行,该杀。

王直背后徽商在那个时期,扮演的是几十年后晋商的角色,属于里通外国了。

听到卫铿对俞总兵如此高评价,这位鲁大行似乎有了自信心,开始劝说,希望卫铿为大明效力,加入俞家军。他会作为中间人带卫铿去见俞大猷。

俞大猷这个战神,卫铿有兴趣去见面,但是不会追星昏了头。

于是乎,问了鲁大行一个问题:“王直是怎么死的?”

鲁大行:违抗朝廷天威,被典正明刑。

卫铿见到他装傻,干脆明说了:“嘉靖三十三年四月,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为招降王直,胡宗宪先将王直的老母妻儿放出监狱,优裕供养,后遗使蒋州和陈可愿至日本与王直养子王滶交涉,遂见王直,晓以理,动以情。当得知亲人无恙,他不禁喜极而泣,并向来使诉苦:‘我本非为乱,因俞总兵图我,拘我家属,遂绝归路。’

嘉靖三十七年,王直至杭州预备请降。被杭州巡按王本固诱捕三司集议时曰:‘王直始以射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夷,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

卫铿意思很清楚:王直是准备投降了,和朝廷和解,但是刚上岸就被干掉了。

说完这一切后,卫铿总结道:“王直该死!但是这里面程序有问题。”

王直是有裂土之嫌的叛匪,还是外邦进犯边疆外夷?

卫铿对着这懵逼的鲁大行,继续说道:“如果是裂土之嫌的叛匪,诈其入网,审而杀之,毫无问题。”

因为这是大明朝王朝内治,大明是中华唯一的天命,有对两京一十三省下辖之民属地审判权。

只是朝廷给他的定性应该是建立伪政权,也就是以自立徽王定罪。而不是倭寇。

但是大明官方文件将其定义为了倭这个外夷之邦,这种诱杀就完全没有上国的礼仪。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就对外输出的礼仪。

卫铿恼怒:“大明是上国,在这件事上,脸都不要了吗?”

卫铿对鲁大行说道:“大明现在对我们,到底是视作为‘内’还是‘外’?”

作为“内”,那么就得谈:如何臣服,交税上报田土,委派官员。

然而视作为外:那就是讨论怎么称臣纳贡。

卫铿:大明官方应该说明白,大员岛算什么!而不要想乡间游道一样掐手指打哑谜。

大明的君臣官僚体系,眼下在大航海时代,面对对外开拓的集团: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名义来没收全部财产,同时又给你按上一个外夷名字进行驱逐。

简而言之,垦拓会对现在大明王朝存在着信任危机。

卫铿见鲁大行可能还是不懂,则是称呼到:“如果朝廷没有明确的给一个官方身份,那么我们不会轻举妄动,授人于口实。”

卫铿心里话:教皇帝老儿该怎么做皇帝,海瑞会用他的《治安疏》来个“天下第一输出”。

至于卫铿眼下用白话文发几句牢骚,是不会传到上面去的。

鲁大行带着信息回去了,不过这份情报不是传到俞大猷那里,而是到了锦衣卫那儿,然后再通过东厂最后来到御前。

北都,万寿帝君的道观中

由于大明水浒传盛行。“诏安剿贼”(调动梁山好汉打方腊)的策略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