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入世,无不为(第3/4页)

而得到朝廷认可的儒生,因为一口浩然之气身心调和,长命百岁,福泽子孙。

十一岁的卫铿从书房来到后院,身上麻布衣衫,换成了棉布,而写字的木板,也变成方桌。

五日后,在课桌学堂上,一群孩子们在考试,卫铿早就写好了题目,当然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卫铿一直是遵守老师告诫“到时再交卷,不要急,多检查几遍不亏”的原则,卫铿一直是在熬着。

直到县令直接随手抄起卷子后,扫了一眼后,问道:“你在等什么?”儒家考试中,是一字不差,毫无涂改,所以往往是先构思,写完了在交,和理科考试,反复验算是不同的。

卫铿拱手道: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雁因能鸣不被主烹,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旁白:这是庄子的典故,一棵树木因为长得不成材,所以不收到砍伐,得以延续千年。而一天来到主人家,主人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直不能叫,主人当即选择杀不能叫的待客,这是无才烹,人需要处于才和不才之间。

县令审视了卫铿一眼,最终点头将卷子还给了卫铿。

而卫铿也最终是在中流阶段交卷的。而几日后,县令毫无意外选取了卫铿作为自己儿子的伴读。

作为伴读,卫铿和三少爷一起行拜师礼。县令是亲自开始给卫铿授课。

而大约四个月后,卫铿似乎是明白了,这县令找自己做伴读的原因。这县令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慕仙求道,直接离家出走了,二儿子则是和郡内的大族小姐相恋,选择入赘。三儿子那则是资质平庸,读书读不下来。

但书读不下来,科举还是要考的,自己这书香门第,还是要有传承的,遂,就是有收弟子的打算。

卫铿瞅着那三少爷上课目光呆滞的样子,无奈的摇了摇头,这三少爷哪里是资质平庸,完全是自己中小学时候学外语的样子。因为缺乏“对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而提不起兴趣。,于是乎抗拒性厌学,

这三少爷的怀里面是藏着蛐蛐罐头,一旦下课后,会立刻恢复神采飞扬。

关于如何引导这三少爷向学?这个,卫老爷也没法子,卫铿:“我是理科生,不是师范毕业。”

学文与学理需要实验来激发兴趣的思路不同,文科这玩意是要通过,见人,见事,才知晓典籍的含义。

卫铿:理科生不进行技术实践,那就是做题机器。文科生不下深入人群解决矛盾,那就是文化的流氓。

这么说吧,想要让这个三少爷激起向学精神,那得送他去了解那些世间疾苦,才知晓世间需要一个“理”,才会有积极性在典籍中寻找所求之物,话说,县令敢让这少爷面对人间疾苦吗?

卫铿绝不承认自己是天才,自己仅仅是中人之姿,不过站在了高文明台阶上,看得远,能找对路罢了。

当然,在这三个月中,卫铿很快就把县令的藏书看完了,倒背如流之类的事情,卫铿有辞海,能很快的查到,关键是卫铿对每一个经典背后的多重释意,都有自己的了解。

县令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在不同场合下,问出同一句话时,卫铿更根据场合不同给出这几种释意。

当然,本着庄子“材与不材”的处事原则,卫老爷是在老师问的时候再答,不问时候,就如同满水封口的瓶子一样,一滴不漏。

此时县令请来先生要教的主体是三少爷,而不是卫铿,所以才思敏捷的也只能是少爷,学堂中维持朗朗诵读的氛围才是书童的任务。

若是作为伴读书童卫铿抢答了所有问题,少爷岂不是就更无所事事摸鱼了。

一个月的伴读中,卫铿很好地表现出了应当有的“材”

于是乎县令就开始给卫铿布置任务,要求在一年内,让三公子“一起”学会,六部经。这里一同学会,也就是让卫铿督促公子念书,毕竟卫铿早就倒背如流了。